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海航内幕:陈峰和王健怎么评价对方

时间:2020-03-07 10:51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中国航空

    海航的脚步确实太快,快速崛起的野心,让它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全球展开了一系列激进的并购行动,一度跻身于全球顶级买家之列。

    外界统计称,从2015年初到2017年底,海航集团完成了超过80笔并购交易,总金额达400亿美元以上。

    李先华副董事长给出的数据是:这两年多不到三年的时间,海航的并购投资规模接近500亿美金。

    这一系列收购在2016年达到了顶峰,海航最大的几起交易都发生在这一年,包括:100亿美元收购CIT Group的飞机租赁业务,60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子产品分销商英迈,6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约25%希尔顿集团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2017年,海航更成为德意志银行的最大股东。

    而买下在全球拥有广泛销售网络的电子产品分销商英迈(Ingram Micro),不仅创下了中国企业收购美国IT集团最高纪录,也令海航在全球500强名单排名在一年之内跃升了两百多位。

    回看海航的海外并购战果:它收购了从法国到非洲的一系列航空公司的股份,购入了多个机场和酒店,并将触角伸向物流、保险、期货经纪、云计算、大宗商品交易和地产等领域。

    如此,在一波全球交易狂潮之后,海航从中国南方小岛上偏于一隅的地方航空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跨国企业集团。

    但危机也潜伏在狂奔之下。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境外资产买家,海航与其他热衷“买买买”的企业一起引起了国内监管层的重点关注。

    2017年6月中旬,银监会紧急电话要求各银行,对海航集团、安邦集团、万达集团、复星集团、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内外融资支持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摸底排查,重点关注所涉及并购贷款、“内保外贷”等跨境业务风险情况。

    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已经宣布且有资料可查的海外投资并购交易达到438笔,较2015年的363笔交易增长了21%,而累计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8亿美元,较2015年大幅增长了148%。

    与此同时,国家外汇储备也在骤降,从2014年6月的近4万亿美元高点一路下降,至2016年末几乎跌破3万亿。同时,企业高企的负债率,极高的杠杆率,高溢价以及部分标的的巨额亏损,所有这一切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警觉。尤其,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存在的非理性、异常的、动机不良的、假借并购之名行资产转移之实的海外投资行为成为了监管的重点。

    王健说,海航买的全都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并没有像其他企业买个俱乐部那样的东西。当然,办公大楼、不动产也买了几个,因为海航原来有不动产公司。

    李先华副董事长对《中国经济周刊》强调说,海航的并购并不盲目和鲁莽,全都是海航主业的延伸,一直围绕着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没有偏离过方向。

    他所指的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分别为:航空旅游、现代物流、新金融。在这一战略指导之下,飞机租赁、船运、酒店、金融机构等均位列收购目标之中。海航酒店内部流传着一种说法,“(海航的)飞机飞到哪里,酒店就收购到哪里。”

2019年4月底,陈峰复出10个月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

    后来重新复出的陈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反思说:原来我们以为都能干,实际上怎么可能都能干?好多事是我们干不了的,我们却错误地以为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可以把控,结果是自己很愚蠢。

    “欲望之大,能力不足,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可以干时,祸就埋下了。很简单的逻辑,你什么都干,别人干什么?因此我们在盲目扩张,然后短贷长投后,问题都出现了。尽管你有一套完整的计划,但是你能力不足,完成不了,问题就会出来。”陈峰说。

    海航最终为之前的激进并购付出了代价,这或许是王健始料未及的。

    2017年6月,在监管层的警示之后,海航逐渐进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境。

    这一年的9、10月份,海航的管理层感觉到境内境外的银行流动性都下不来了。“只有出没有进,这个时候真正感觉到严寒降临了。”

    一位创始人也是海航高管当时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行长们都给我们发消息问风波传言,然后说,海航贷款要放一放,缓一缓,等一等。一放一缓一等,好几个月没人敢给我们贷款。任何一家企业只要你是有负债率的企业,都过不了日子。而海航集团2017年的平均负债率只有59%,海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低的负债率。”

    那时候王健坦言,现金流紧张的事情,因为很突然,所以有些受不了。“谁也受不了,把腰都给闪了。”他说。

    在2017年的那场舆论风波之后,外界对海航的看法显得越来越悲观。海航举债加杠杆迅速扩张的模式、高负债率、复杂的融资策略以及将杠杆用到极致的做法等等,市场抱有越来越多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加剧了海航这种商业模式所蕴含的经营风险:一旦遇经济下行逆转,市场或政策环境突变,企业危机爆发的几率就大大增加。

    在走出去的中国民企中,海航曾被认为是更精明的收购者。据外界总结的海航并购规律,其绝大多数的收购持股比例都能实现全资、控股或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是能左右对方命运的持股比例,海航因此能对被购资产有更大的掌控权,令其发挥在必要时支撑其他业务的作用。

    对于一个拥有500多家子公司、两三千家关联企业、资产和负债都超过千亿元的庞大集团,人们本能的疑虑在于:这类集团在资金的使用上如何能清晰隔断?是否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一旦某个子公司资金链断裂是否会导致整个集团崩盘?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海航内幕:陈峰和王健怎么评价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