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商飞往事―中国商用飞机的崎岖之路

时间:2018-09-02 14:49来源:网易航空 作者:中国航空

运十降落西藏,拉萨贡嘎机场,1984年

西藏之旅是运十最后一次在蓝天翱翔,此后它就无奈的躺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在宝山大场镇的基地里,注视着自己诞生的厂房。

最后的运10(左),宝山大场镇,卫星照片

跟运十一起被荒废的,还有整批的飞机设计研发人才。根据副总工程师程不时的回忆,部分设计人员,实在没有事干,就被派去设计上海的交通手册,编完之后还要去做销售工作。于是,本应是一个国家最宝贵最顶尖的工业人才,最后跑到大街上,去叫卖上海的交通手册。

就在运十02架飞机从西藏回来,被搁置起来的1984年,上海汽车和德国大众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启了桑塔纳模式。航空工业部希望飞机领域也能借鉴这种模式,他们选择的合作方是美国麦道公司,试图把麦道的MD82飞机,打造成民航业的桑塔纳。

麦道当时在与波音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寄希望于在庞大的中国市场有所突破,实现对波音公司的弯道超车。基于这个角度,麦道拿出了诚意:中国区负责人张镇中带来了一百多万份设计报告,1000多名技术人员,在每个岗位上都有美方技术人员的辅导。

“国产”MD-82,中国北方航空

但MD82仅仅是在中国组装,飞机的设计、零部件生产都还掌握在美国人手里。

在国家引进MD82组装生产线时,已经身患重病的马凤山还一再强调自行研制这条线不能丢,但他的意见这个时候已经无足轻重了。这也导致了由运十项目凝聚起来的中国商用大飞机研制队伍散了,亲历了这段历史的航空人刘乾酉这样回忆:年轻人全部跑光了,从事其他的工作,队伍溃不成军。

进入九十年代,航空部又制定了所谓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由国外提供技术和设备,中国负责装配;第二步是与中外合作研制100座级飞机,约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是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飞机,2010年实现。

战略是清晰的,但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诉求,三步走战略最终落实起来变成一场扯皮。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商飞往事―中国商用飞机的崎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