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01 11:58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中国航空
机场是功能性很强的建筑,安全高效是机场设计的核心诉求。 在郭雁池看来,北京新机场的运行效率是“系统工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高效的空管运行效率、高效的跑道构型、高效的航站楼布局、一流的综合交通,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 空管系统是保障民航飞行安全的重要支柱,也是民航运行的关键中枢。在机场飞行区、航站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工程——新机场空管工程。 中国民航局空管局副总工程师陈松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新机场空管工程地跨北京、河北两界,包括北京终端管制中心工程、北京新机场本场工程两大部分。北京新机场终端管制中心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整个京津冀中低空管制中枢。 除了空管硬件的提升,伴随新机场而来的,还有空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郭雁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新机场在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空地一体”“军民一体”的需求,借鉴国际通行的空域管理办法,引入了终端区设计理念,在机场繁忙地区设置终端管制区,实行军民联合管制指挥、统一运行标准,统一空域协调和飞行程序设计。 航站楼内的高效更是全面考验设计能力的环节。新机场这么大,旅客进入之后,应该何去何从?如何办票值机?如何托运行李?安检会排长队吗?中转会不会很麻烦?航站楼内的旅客组织,成了整个流程设计的难点。 郭雁池介绍,在功能设计方面,航站楼创新地采用了功能区垂直分布、候机区可切换的楼层设计,既保障了功能区内运行资源充足的发展空间,又使国际和国内候机区能够灵活调整。 新机场航站楼地上有四层,主要为旅客进出港、候机和中转使用。地下有两层,分别是各类轨道交通车站的站台层和站厅层。 王晓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机场设置了多种办票和行李托运的形式。 出港值机设施分布在三个楼层:四层是传统值机,主要服务于有行李托运需求的旅客,中央的国际值机区共可提供180个柜台,两侧的国内值机区共可提供120个柜台。 三层值机主要服务于无托运行李并采用电子值机的商务客、头等舱、商务舱和航空公司常旅客等,两端的高端旅客区各提供12个人工值机柜台。 地下一层换乘大厅布置的值机功能主要服务于来自于各条轨道交通和停车楼的国内出港旅客,共可提供44个人工柜台和充足的自助值机设备。轨道旅客从站台上达换乘大厅后,马上就可以完成行李托运,还可利用本层提供的24条通道完成安检程序,乘扶梯直达二层的国内出发区。 办票之后,旅客将被分流到不同的安检区。国内出港的安检分为两区,布置在三层,共可提供44条安检通道,三层值机与安检同层设置,符合本层作为快捷出港的功能定位。 安检区通常是旅客聚集程度较高的区域。王晓群介绍,为满足7200万年客流量的需求,航站楼提供了88条普通旅客安检通道,以减少高峰时段的旅客排队等候时间。安检前的排队区进深均在20米以上,并采用冷辐射吊顶以提升人员密集区的环境舒适度。在安检通道中,研究应用自动回筐系统和智能探测设备,以提高检查效率。 作为大型枢纽机场,中转功能也是重中之重。为提高中转效率,新机场在三层设有统一的中转中心,“中转点在核心位置,负责国内国际的互转和国际间互转。”王晓群介绍,国内国际互转时间是中转机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规划的中转时间约60分钟。因为国内国际互转的程序最复杂,在这个位置设置中转中心可以集中检查设施,便于分流。” 中转中心有单独的边防、安检,必要的检查设施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样的设计既克服了传统机场需楼间中转的麻烦,也缩短了传统单体航站楼的较长中转时间。” 到2025年,新机场预计将运送7200万人次,到2040年将多达一亿人次。为了应对如此大的旅客压力,新机场在全球首次采用双层出发设计。 “大人流量是设计中最大的挑战,是要在规模大的同时保证高效率和高服务水平。” 王晓群坦言,双层出发设计,主要是解决大量车辆停靠需求的压力,如果只有一个楼层接轨,道边大概是400多米,停车道长度显然不够,而双层出发,提供了两层车道边,能更好地缓解压力。 人流量压力的另一个重点区域,是进出港的混流区。北京新机场在出发和到达两个区域之间不设置任何物理隔断,有利于实现服务设施资源共享,出发和到达旅客都可以共享航站楼内的所有商业服务设施,避免了服务设施的重复设置,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增加了航站楼的商业收益。 “混流的优势是中转方便、可以共享公共设施等,但挑战在于,如何应对大客流量压力。”王晓群说,混流的关键在于做好进出双向的客流组织,“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双向客流,客流要经过测算,设计相应的通道宽度、双向步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