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独家揭秘北京新机场:中国规模最大空地一体化交通枢纽

时间:2018-03-01 11:58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中国航空

北京新机场(效果图)。图/受访者提供

中轴线上的机场

ADPI与扎哈团队的合作方案成型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开始接手方案。

“我们从2014年底接手,在2015年的3月,优化方案基本定型,此后进入技术设计阶段。在2015年8月,技术设计的初步方案完成,确定了多项技术指标,比如建筑规模、停机位、流程组织等,在10月份通过初步设计评审。”王晓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整个设计周期比较紧张,因为从2015年10月开始,新机场航站楼工程就要正式开工。

“这两家设计联合体,依据国内规范进行了方案优化并完成了后续的设计工作,目前实施的设计与原概念设计从建筑功能布局、建筑造型、结构方案都有较大的调整。”郭雁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后续优化的过程中,改动最大的部分是C型柱。

在原概念方案中,6个C型柱的开口都朝向中心,形成合围。但中方设计团队,扭转了C型柱的开口方向,不再朝里,而是全部朝外,并且根据结构需要增加了两个C型柱。王晓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调整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增加了楼内采光的均匀度,而原方案中,采光都集中在中心区域,“核心的采光已经很好,就不再需要,反而是外围区域更需要光线。”而C型柱支撑方向调整后,对整个建筑带来很大改变,除结构受力体系改变外,还对室内空间也带来较大改变。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建筑尺度。与方案相比,航站楼的实际尺寸有明显瘦身。郭雁池介绍,出于建设资金考虑,为了控制建筑规模,航站楼实际面积有一些改动,整体航站楼半径缩小了30米。其中,指廊远端的宽度从46米缩减至42米,长度从630米缩减至600米。由此,近机位也由最初设计的84个削减为79个。

航站楼的设计高度也由80米降为50米,保证功能分区更加合理,有利于提高运行效率,也有利于采取屋顶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设计。

机场究竟应该建得更大一些,还是更符合当前需求?目前的首都机场三个航站楼,几乎总是不够用,总是提前迎来饱和状态,“机场建成之日就是扩建之时”。

为了解决机场总是不够用的问题,郭雁池说,新机场秉承的是“一次规划设计,分阶段建设实施”的原则。依据新机场终端年旅客吞吐量一亿人次以上的目标需求,新机场规划中包括了6条跑道,南北各有一个航站区。“这个蓝图最少通过三个阶段的建设来实施,前两个阶段对应的年旅客吞吐量分别是4500万和7200万人次。”郭雁池说,这种方式既满足了机场的功能需求,又可以合理控制各阶段投入资金量,确保机场可持续的发展。

中方设计团队,还将很多中国元素融入其中。郭雁池介绍,机场整体顶面的网状钢架构曲线明显,疏密有致,暗含祥云的意向。航站楼中心区密集的六边形采光窗,形似中国传统庭院的藻井。航站楼的整体地面精心设计了拼花图案,远远望去,有落叶缤纷的意蕴。四层国际出发层,有两座桥,桥身的造型流动飘逸,像舞动的水袖和缎带。

最亮眼的中国风设计,集中在五指廊端头,设置了五个特色庭院。郭雁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五庭院主题分别为丝园、茶园、瓷园、田园、中国园,不仅呼应丝绸之路的内涵,而且为旅客带来了中国园林式的候机体验,“庭院装修会围绕主题展开,可能会在观赏性及知识普及的基础上适当添加特色购物点,并设置了吸烟区。”

作为首都的新机场,还有一重特殊身份,是新国门,是国家形象的展示窗口和北京的城市入口,承担着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含义的表达。

新机场地处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郭雁池坦言,当初并非因为这里是中轴线才选址于此,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取舍后决定选址在这里,“而这里恰好是中轴线。”

地处中轴线,对新机场方案,提出了更多挑战,需要考虑功能性之外的更多因素。比如,要保持轴线的完整性,新机场在整个轴线上没有任何实体的遮挡,保持轴线的贯通。还有,中轴线建筑一般都呈对称布局,新机场也完美体现了这一特定,沿着南北指廊将新机场分成完全对称的东西两部分,主要分属于东航和南航两大主基地航空公司使用,在功能上也具有明确的区分作用。

“北京新机场作为国家门户,整体外部造型要体现国家形象,近距离观感也需要精心设计营造,包括内部空间的光照、环境的舒适性等。”王晓群表示,作为首都的门户机场,在建筑上有很高要求,需要打造民航的行业标杆。

北京新机场工地。图/受访者提供

快流程与多功能的融合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独家揭秘北京新机场:中国规模最大空地一体化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