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他的42年民航生涯 最后一棒因“战疫”而“出圈”

时间:2020-09-01 21:01来源:《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作者:中国航空

保障我国首班援外医疗包机时边吃午饭边打电话落实,也是彭海彦的战疫工作常态(钱擘/摄)

  这架包机的专家从北京、上海、成都各地汇聚而来,物资更来自多个省市,由于疫情期间意大利方面的规定,专家组还得在国内医院完成检测、开具健康证明,环节千头万绪。东航原定为MU787申请的出港时刻为中午12:30,但因为物资运输时间变动,彭海彦协调团队同事,向管制部门一再申请变更,15:00、17:00……终于,赶上了第3个节点,3月12日17:30,包机起飞出征。两千岁丝绸之路,在东航人的努力下,开启了中外守望相助的战疫新篇。

  此后,在全球战疫中,从意大利到老挝,彭海彦带着同事们一次次协调保障医疗队航班,从北美、欧洲到中东,这支团队又一次次执行接运海外中方人员包机,把留学生、华侨、中资企业驻外员工……接回祖国。




由东航承运从上海启程前往罗马的我国首班援外抗疫医疗队包机

  亲历东航运控事业沧桑剧变,见证民航责任担当

  “他今年8月就要退休了,没想到最后接了个重活儿”,2月13日,记者第一次采访快结束时,同事们这样谈起老彭。彭海彦自己也说:“最后接了个最难的,比汶川地震、利比亚撤侨,都更不容易”,但他又感到欣慰:“幸亏咱们民航现在的技术先进多了,早些年那种工作模式,可没办法这么高效地保障包机。”

  作为工作了42年的民航人,彭海彦见证了这个行业沧海桑田的变化,在他坚守最久的运控领域,更是如此。




42年来,彭海彦获得了诸多荣誉

  “当年在东航运控的第一个工作,是总调现场指挥员。那时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机坪上送资料、保障航班。”彭海彦对此记忆犹新。从2012年开始,东航运控与兄弟部门积极协同,在部分空客 A330 飞机首先实施为期6个月的电子飞行包(EFB)试运行;2016年8月,东航在亚洲首家实现全机队航行资料数字化、无纸化,曾经重达每架航班数十公斤的纸质航图,被安装在iPad的EFB软件全面取代。EFB不仅给航班减轻重量、进而降低油耗,更重要的是,电子文档的检索、推送、更新,无论是在日常航班运行中,还是在抗疫等特殊任务里,都比纸质材料更加精准快捷。

  运控环节被称为航空公司的中枢神经。不过,早年间彭海彦转到东航运控的总值班部门之初,一度面对的是纸质文件、电话、对讲机;随着东航的高质量发展,“中枢神经”开始了迭代提速。东航不仅仅迎来了机队、航线网络、业务量的快速增长,更秉持“信息化是航空公司的最高形态”、“航空公司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理念,在信息化建设上持续发力,在运控部门,完善的航班调配系统、强大的新运控大厅,让航班的组环、签派、放行、监控、应急处置更加高效精确。




彭海彦(后排站立)在东航运控中心大厅参与保障任务

  “有了强大的信息化系统,今年疫情期间的包机,我们才能高效地响应、落实任务,要是靠纸质表格和电话、对讲机,这一切根本做不到”,彭海彦告诉记者。

  在运控的不同岗位多年,彭海彦也见证了中国民航、见证了东方航空,在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在重大灾害应急处置、在重要国际交流活动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角色——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东航承接了转运震区伤员到上海医院救治的任务,虹桥的保障现场,彭海彦调度守护着一架架伤员转运航班的起落安妥。在重要运输保障岗位上,从APEC上海峰会、上合组织峰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亚信上海峰会……彭海彦和东航重要运输保障团队的同事们为中国的主场外交在幕后添砖加瓦。而就在2020年,做好防疫运输的同时,新一批我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已经通过东航国动办的给力保障,搭乘包机顺利飞抵贝鲁特,开始履行职责……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他的42年民航生涯 最后一棒因“战疫”而“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