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公务航空 >

揭秘:中国公务航空起步时的那些事儿

时间:2020-06-11 18:36来源:金鹿公务 作者:中国公务机

 

       现在,在国内很多机场,您都能看到一些不同于普通商业航班的小飞机轻盈起降,这就是被誉为“时间机器”的公务机。那么,中国的公务航空产业是如何开始的呢?

 
       1
       起 步
 
       1994年,海航集团创始人陈峰在赴美考察期间发现了被誉为“时间机器”的公务机,想飞哪里随时申请,在空中还可开会和办公,非常高效和私密。当时美国已经有一万多架公务机,但在中国还没有,于是,经过认真研究之后,海航决定引进1架二手的里尔-55飞机,开始在中国试水公务机业务。
 
 
       中国首架公务机里尔55
 
       1994年11月,海航选派了当时公司最优秀的4名飞行员和6名机务,去航空城威奇托接受培训,后来他们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公务机专业人员。当时年仅30岁的冯建华就是其中之一。
 
       冯机长拥有10年战斗机飞行经验,1992年从部队转业来到海航,凭借一套复旦大学的英语学习材料,仅用3个月就让自己的英文达到了大学水平,之后就搜集了厚厚的737机型原版材料堆在家里,利用业余时间仔细研读,很快成为海航最早的一批737机长和理论专家。扎实的业务基础和年轻好学的劲头,是他获选参加里尔机型改装的最大理由。
 


       首批改装飞行员与里尔55合影
       (冯建华左二,胡伟利右一)
 
        “那时大家为了搞通这个新机型,心无旁骛,训练非常刻苦。白天在教室听老师讲,晚上回到住处,还经常两人一组模拟训练,一人念检查单,一人做动作,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剩下时间都在一起研究里尔55。因为当时没有邮件,遇到问题,就电话请教老师,问完了再练,直到把手册完全吃透。”就这样,在培训结束后,冯机长他们如愿拿到了中南局的飞行执照。
 
 
       首批公务机工程师在美国接受里尔55改装合影(胡伟利左一,阎铭萱右三)
 
       但在机务这边,机型学习的难度却增加了不少。根据同批参加培训的胡伟利和阎铭萱两位工程师说,具备丰富737维修经验的他们,第一次接触公务机,就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一架737的维修往往由“机械”、“电气”、“电子”三个专业的工程师分工协作完成,但公务机却要求每个机务必须完整的掌握整架飞机所有系统的情况。所以,在短短3周的培训时间里,他们必须要“恶补”自身所不熟悉的其他方面知识,为运营期的单兵作战做好准备。
 
       “公务机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的前设备舱很小,聚集了各类系统,零部件的排列异常紧凑,这无疑增加了维修难度,为了确保引进后安全飞行,我们都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但是运行期间的挑战还是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胡伟利工程师如是说。
 

       2
       开 飞
 
       1995年4月21日,这架里尔55从美国历经40多小时的飞行安抵海口,中国有了第一架公务机。
 
 
       中国第一架公务机飞抵海口
 
       很快,海航以第一批公务机飞行员和机务为基础成立了公务机分部。胡工他们了解到美国埃索石油公司准备在中国西北进行勘探,正在对勘探期间的交通项目进行招标,马上组织了投标,最终因为灵活的飞行模式和更专业的安全保障能力而中标。5月23日,冯机长为埃索石油执飞了中国第一个公务机包机航班,北京到敦煌。
 
        “当时海航的航线网络还比较小,我们从没飞过在大西北的机场,为了确保飞行安全,我们提前请教了联合航空在西北地区飞过图154的飞行员,熟悉几个客户常飞机场和航路情况。”据冯机长说,因为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加之敦煌机场设备和条件比较完善,所以首飞非常安全和顺利。
 
       但敦煌只是经停机场,客户的目的地,也是客户最常去的地方,是新疆库尔勒。对这里,冯机长印象深刻。库尔勒地处偏僻,当时的机场条件也比较艰苦,由于设施不够完善,飞机上的VOR、盲降等设备用不了,还经常碰到恶劣天气。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揭秘:中国公务航空起步时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