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石家庄机场1号航站楼“变形记”

时间:2020-04-15 11:10来源:中国民航网 作者:中国航空

    3月15日下午,航站楼管理部接到保障经停分流国际航班的任务:对1号航站楼进行改造,设置海关的流调排查区,摆设桌椅、搭建帐篷。

    “原以为这个区域设置完成,改造任务就结束了。”安辉回忆说,“事实证明,我们太‘天真’了。这只是1号航站楼”变身“的小‘前奏’。”

    从一个流调排查区到流调区、采样区、医学排查室、密接旅客等候区和旅客待检区、临时等候区等10个独立区域,伴随着一次次流程优化,他们的任务在成倍增加。

    一座航站楼专门用于保障经停分流国际航班,实现与国内航班保障的物理隔离,有利于疫情防控安全。但安辉和她的同事们知道,这背后是的巨大工作量和夜以继日的辛劳。

    用于保障经停分流国际航班前,1号航站楼除部分区域用于国际航班保障外,其他区域均暂时关闭等待流程改造。因此每一个区域的重启,都是一次“大改造”。

    航站楼管理部运控分部经理尚玉杰带领的工作人员是第一批“开荒者”--进行水电改造。

    根据服务保障需求对区域重新布线,计算各个电器的功率选择适合的线路,组装插座、设置接线板……“电线用了400多米,线槽用了200多米,插座组装了100多个……”尚玉杰回忆说。此外,他们还维修更换了原有的插座、电灯,更换灯管200多根、灯泡200多个。

    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卫生间改造是重点。将下水道全部重新疏通,23个水龙头全部更换为红外感应型,更换20个小便感应器……“一个卫生间全部疏通需要2天,考虑粪便传播风险,我们前期必须要尽善尽美,确保运行正常。”尚玉杰说。

    洗手池的水路改造,身形瘦小的边玉勋成为“主力”,洗手池下空间非常狭小,边玉勋需要垫着毯子躺在水池下面进行管路更换,他在冰凉的地板上一躺就是一整天。

 

 

 

    水电改造结束后,还要对每个区域进行“开荒保洁”,“很多区域已经5年多没有使用过了,地面就要先打磨、吸尘再用水清洁3-4次,才能达到标准。”工作人员介绍说。地面、墙面、吊顶的设施设备的擦拭和清洁,10天内他们清洁面积近2万平米。

    伴随流程不断的优化调整,每一次区域的变化都意味着区域布置的推倒从来。“仅帐篷我们就拆装了26次,变的‘熟能生巧’。”薛惠平回忆说,第一次安装用于咽拭子取样的帐篷,搭建看着一堆零散的配件和设计图无从下手,2个小时才装完一个,后来不到半个小时就能成功安装好帐篷并将内部线路全部假设完毕。“大家开玩笑说,今年比武大赛增加一个装卸帐篷的科目,我们一定可以夺冠。”除了帐篷外,200多张连排座椅从1楼搬到2楼,再从2楼调整到一楼;甚至由于区域功能变化,线路需要重新的布设。大家都没有怨言,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流程的优化意味着保障工作更加顺利,旅客体验也更加舒适。

设想成为现实。

    一座流程完善、区域独立、候机体验舒适的1号航站楼呈现在大家面前。旅客待检区、流调区、采样区、医学排查室、密接旅客等候区和临时等候区等10个独立区域,基本实现物理隔离,筑起了一道道“外防输入”的严密防线。200张长桌、240个折叠椅、140个屏风在海关流调区和采样区规划组合成了80个流调采样的工位,可同时对50名旅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保障30位旅客进行采样。

 

 

 

    忙碌中“工匠精神”在闪光

    工期紧张,工作量大,却丝毫没有改变航站楼管理部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执著追求,对细节的一一关注,处处体现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60多个用大头针别在屏风上的号码牌,最后的针头都会被埋在泡沫板的牌子里。

    --每个帐篷里的20多个绳结不仅无一遗漏,且每个都打成了活扣。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石家庄机场1号航站楼“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