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决战72小时!看T3D如何变身北京防疫情输入最前线

时间:2020-03-31 17:37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中国航空

 

    “T3-D”成为网络热词似乎就在一夜之间。

    3月初,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逐渐增多,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外防输入,首都机场随之成为了这场战疫的另一个“前线”。很快,首都机场启用3号航站楼D区(简称“T3-D”),作为重点国家和地区进港航班的处置专区。

    作为3号航站楼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T3-D被“夹”在T3-C和T3-E中间,能从空间上实现与其他地区航班旅客的隔离,有利于防止机场内的交叉感染。

    过去,T3-D承担着部分国内航班的运行任务。对于不常从首都机场出行的人来说,它就是那个“飞国内也要坐小火车的地方”,遇上它还需要点“运气”。

    很多人没想到T3-D会被如此高效地推上疫情防控前线的主战场,但疫情发展瞬息万变,“中国第一国门”的应对措施必须快速地决策和落地。这无疑是首都机场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次“转场”,因为一切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他们仅用了72小时。


有序等待入境的旅客

决定启用T3-D

    1月23日

    全国新增确诊病例259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0例,其中重症177例,死亡25例。

    那一天,武汉“封城”,在首都机场的运控系统中,所有来自武汉的航班信息开始用粉红色的进度条标记。“先是从武汉到湖北,随后我们要标记的重点航班范围一再扩大。”首都机场股份公司信息科技部信息生产运维管理模块业务经理张喆说,那时的工作重点还在国内航班的疫情防控工作上。


张喆在工作现场

    张喆“嗅”到疫情输入的危险信号是在2月底、3月初,那时逐渐有一些从国外经首都机场中转至国内城市的旅客被检测确诊。张喆所在的信息科技部会帮助相关部门做确诊乘客的轨迹倒查。这是一项非常耗人的工作,一查就是7、8个小时。

    “我们意识到问题很严重”。张喆说,通过查看这些病例的行动轨迹,他们发现随行旅客和机场员工已经暴露在巨大的感染风险之中。

    不出意料地,防输入形势很快严峻起来,北京市迅速决策——自3月10日起,启用首都机场T3-D作为重点国家和地区进港航班的处置专区。“这个决策出来时大家并不意外,但没想到这么快”。

    张喆说,这需要下很大决心,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航站楼改造的工作量将是巨大的,其中涉及的流程设计、硬件改造、资源调配、员工防护等工作千头万绪,困难程度不亚于一次“转场”。


缪伟在工作现场

    缪伟是在3月5日夜里10点多接到通知的。作为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航站楼管理部经营规划模块业务经理,他和同事们需要在24小时内为T3-D处置专区设计一套闭环、完整的抵京、中转旅客及行李保障流程方案。

    连夜设计完成了流程初稿后,3月6日一早,他们又来到T3-D进行实地踏勘论证,以确保进港旅客流程符合入境监管需要,中转旅客、行李衔接顺畅。“那两天几乎是在连轴转”。

    流程做好,留给T3-D的现场改造时间要按秒计算。


T3-D改造现场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决战72小时!看T3D如何变身北京防疫情输入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