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决战72小时!看T3D如何变身北京防疫情输入最前线

时间:2020-03-31 17:37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中国航空

    那是张喆第一次穿着防护服进入T3-D,“心里很紧张”。以最快的速度抢修完故障刚撤出来,旅客就进来了。“我当时还觉得,如果设施设备保护得好,之后我们可以不去或者少去现场,尽量远程或者等航班结束再去维修”。后来,张喆发现这是一个天真的想法,那次抢修只是一个开始,因为保障预案和流程都在不断调整变化,而这就需要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也与之相对应地调整。

    缪伟每天都会去T3-D看看,穿3、4个小时防护服让人大汗淋漓,但现场勘察有助于他发现更多问题。在实际的使用中,由于航班的集中进港,旅客集中抵达,加之一些特殊旅客需要重点处理,都导致原来的进港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使旅客能够高效、安全进港。这看似轻松的“流程调整”4个字中包含着无数需要推敲测试的细节。

    每次流程有变化,配套的信息系统和终端也要相应地调整。“后来,我们安装设备和处理故障已经等不到晚上了,最长的时间纪录是一个同事上午10点进去,第二天上午9点才出来。有的甚至活儿还没干完,需求就变了。”张喆感慨道,这时候没有人讨价还价,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是能顶得上的。

    没有任何一项工作可以一劳永逸。在短短十几天里,T3-D处置专区的保障流程调整了5次。旅客入境后的转运方案也在不断磨合,人最多的那几天,48辆大巴和不断往来的急救车需要进入场内道路,接驳旅客至国展或定点医院。由于这些车没有场内驾驶许可,只能由引导车全程引导。“飞行区管理部只能从各个模块抽人支援,做完驾驶培训直接上岗”。吉鑫说,为此他们做了车辆引导方案,最多的时候一天需要引导600多车次,才能确保车辆不断流。

工作人员摆放路障引导机场大巴

不断转移的“前线”

    3月23日

    全国新增确诊病例78例,其中境外输入确诊病例7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171例,其中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27例。

    在T3-D处置专区启用后的第13天,政策又变了:自3月23日零时(北京时间)开始,所有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始发客运航班均开始从天津等12个指定的第一入境点入境。这意味着旅客将在第一入境点实施检疫并办理入境手续,行李清关。

    T3-D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然而为T3-D奔忙的人们却一点都不轻松。

    张喆说,第一入境点的加入可能会对信息系统造成异常影响,在集成航班流这条数据线里面,还需要他们人工逐个环节去追踪。

    同时,这些由国际进港转为国内进港航班的保障方案一直悬而未决,缪伟又连夜准备了不同的流程修改方案。最终,所有航班进港后都将在停专用机位,由机场大巴和急救车将旅客直接转运出去。“前线”由此从航站楼转移到了飞行区,旅客保障的担子就这么压在了吉鑫的同事们身上,他们不仅要管控旅客的秩序,还要调度和引导机场大巴和行李货车。


引导车引导机场大巴

    “本来以为我们只是一个疫情防控的配合部门,没想到在参与过程中变成一线核心部门了”。吉鑫开玩笑说,现在的他要全程盯着航班信息,因为航班在各入境点的处置时间参差不齐,再次起飞的时间完全无法预计和掌握。每个地方压力都很大,有的航班从落地第一入境点到返回北京,用了将近24小时。

    尤其是经天津回北京的航班,因为飞行时间只有20分钟,吉鑫要在得知起飞信息后迅速调度机场大巴,提前在机坪等候。“旅客耽搁了那么久终于回来了,不能让旅客下了飞机还要等待,要以最快的速度保障”。

    3月26日,为了遏制疫情风险输入高发态势,民航局进一步调减国际客运航班数量,国内每家航企至任意国家的航线只能保留1条,且每条航线每周运营班次不得超过一班。回国不是那么容易了,而首都机场的防疫保障压力也得到了缓解。

    疫情还未过去,未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T3-D的使命也许还会随之变化,而所有首都机场人也时刻整装待发,为下一次的“冲锋”做好准备。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决战72小时!看T3D如何变身北京防疫情输入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