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05 21:44来源:临云行 作者:中国航空
直到后来,邢琦才明白,在经过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到达目的地后,那是旅客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掌声里包含了许多,既有对机长驾驶技术的称赞,也有安全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但对于总是在驾驶舱里的邢琦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旅客的掌声。“那次经历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更加懂得了飞行是为了什么。”邢琦说。
从2006年正式在山航飞行开始,邢琦已经在山航飞了13年,他总是笑称自己“运气好”,飞行一直很顺利,很少遇到比较严峻的飞行考验。
可身边的同事们都知道,“好运气”归根结底源自他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练就了一身飞行本领,有过硬的技术支撑,邢琦的飞行之路才能够顺顺利利。
对于飞机驾驶,平常很注意积累总结,每次落地后都会反思总结自己当天的飞行,不断地磨练细化自己的技术。有一次邢琦飞昆明-上海虹桥的航班,就在飞机即将落地时显示襟翼前缘装置没有放出来。襟翼前缘装置放不出来,飞机降落时增升装置的设置就会变化,降落的速度也会变得更快。这对飞行员来说是一次技术上的考验。“当时从襟翼30°落地变成了15°落地,按照手册规定是可以继续落地的,但对于飞行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邢琦说。没有犹豫,邢琦立刻与地面管制员联系,“着陆距离”“占用跑道时长”“前后机间隔”等信息确认后,邢琦驾驶飞机落地。那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落地,因为“特殊”的情况,邢琦比平时落地更加谨慎。“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平时都要反复训练,真正操作时整个机组配合得很默契。”邢琦说。操纵飞机、查询手册、联系地面,机组每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有了最终近乎完美的一次落地。
邢机长还是一位大“暖男”
说起自己教员的身份,邢琦笑称自己多半的教学经验是从妻子那里“取经”。邢琦的爱人是一位教师,刚开始做教员时邢琦的教学风格是“简单粗暴”型,“刚开始我根本不懂‘因材施教’。”邢琦说。后来他才慢慢懂得每一名学员都是不同的个体,作为教员要掌握好教学的“度”,既要教给别人技术,又不能说得太过,打击学员的自信心。“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邢琦说。
不管是模拟机教学,还是航线带飞,邢琦总是喜欢与学员交流。遇到有心的学员,邢琦会跟对方说很多,“有的学员爱问,不管是什么问题,只要我知道都会回答,即便自己也不明白的问题,再查询手册后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高。”邢琦说。
做事严谨、认真负责的邢琦,其实也是一位超级大“暖男”。经常坐飞机的旅客可能会注意到,每当通过廊桥望向驾驶舱时,大部分机长都会把驾驶舱窗口的窗帘拉上,或是不想被旅客拍照、或是个人的一种习惯,但邢琦从不拉窗帘。
有一次他执飞航班,飞机落地后旅客开始下机,就在这时乘务员带来一个小本子,原来是一名小朋友想让机长叔叔签名。听到这个要求,邢琦立马拿过本子,在上面写上了一段嘱咐的话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他找到了这位小朋友,跟他一起拍照合影。有时候廊桥里也会有旅客跟邢琦打招呼,每次他都会有礼貌地回应对方。“很多旅客有可能是第一次坐飞机,对飞机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也许透过一扇窗户跟旅客打声招呼对于飞行员来说没有什么,但可能就会给旅客带来一种不一样的飞行体验。”邢琦说。
除了飞行,邢琦在生活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陪伴家人。作为一名机长,工作中的邢琦自然很少能回家,驻外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感觉回济南才是驻外。”邢琦说,他经常是回家拿一些换洗的衣服,然后就飞到外地驻外四五天。所以只要在家,邢琦就会扮演好生活中的各种角色。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爸爸……尽管在家的时间并不多,但邢琦一直很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