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0 20:40来源:上游新闻 作者:中国直升机
金汇通航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冯雷告诉记者,通航涉及到安全保障等诸多方面,专业性强,行业资金、技术等门槛高。一架专业救援的直升机,每年的各种成本高达2000万元,如果没有足够的飞行业务量,很难支撑运营。 冯雷表示,以金汇通航的救援为例,每一次单飞都是亏损的,但是因为与保险等相关产业的结合,让通航救援成为其一项增值服务,以积攒了足够规模的会员为基础,解决救援产生的部分成本。 在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于一看来,以通航旅游的普及为例,一方面,消费者需要价格够低、产品丰富、消费便利、性价比高;另一方面,通航企业的布局,需要评估是否有足够的市场基础和氛围,这需要大规模的投入。这种对立决定了通航市场的爆发不是一日之功,要通过企业、政府和市场不断的摸索和选择来逐渐形成。 支招 政策+市场推动 先破基础设施瓶颈 在万亿市场来临前夜,市场上的通航企业大多喊亏,但也有活得“滋润”的企业。于一说,第一类企业是对通航政策、民航管理机制等理解深刻的企业,他们的创始人大多有丰富的飞行经验,熟悉监管流程,可以很好地运用好政策福利。 第二类企业是自身有业务资源的通航企业,比如中信海直,主要提供海上石油服务以及港口船舶直升机引航服务;再比如黑龙江的北大荒,主要为黑龙江农垦服务。 第三类企业是经过长期摸索,在某一个细分市场找到创新点,直接面向C端找到大量的消费者。比如驼峰通航建的千岛湖极限跳伞项目,票价从600~3000元不等,并不便宜,但售票窗口常年排长队。 有一些企业则是做精准的短途客运。此前在内蒙古、河北等地,不少企业都尝试过短途客运,但都以亏损告终。而在云南普洱的通航短途运输,却有95%的上座率,其根源在于普洱有大量的茶商或普洱茶的投资者,属于高消费群体。 此外,于一表示,还有一类通航企业能在市场站稳脚跟,比如金汇等,是通过与保险企业、飞机制造商、医疗服务等合作,形成关联业态,虽然在飞行上亏损,但可以通过其他业态找回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