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3 09:09来源:《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作者:航空
民航恢复发展的信心来自于多方面。一是尽管疫情仍是2022年民航恢复发展的最大扰动因素,但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特效药物投入临床应用,以及我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国家对民航业恢复发展将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疫情对行业运输生产的冲击总体将更加可控。二是在中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的有力指引下,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这将为民航恢复发展提供良好宏观环境,尤其将为国际航空货运保持高位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依托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我国航空市场空间仍然大有潜力可挖,只要民航主动下沉市场,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活力就将得到充分激发。四是随着国家对民航业扶持政策、资金的陆续到位,一系列有力政策将更快支持民航渡过难关、迎来复苏。五是我国民航具备雄厚的发展实力,在疫情冲击之下我国民航已表现出了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这都让我们坚信,当前民航运行遇到的困难是客观的、特殊的,也是阶段性的,只要外部环境好转,行业供给能力就会迅速释放,运输生产就能强劲恢复。 这些信心的根源,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民航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越是困难、越是面对风险挑战,我们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既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的,也是中国民航的发展史、特别是过去一年中国民航难中有成、难中有进的奋斗实事所证明的。我们坚信,2022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民航业一定能够及早走出困境、渡过难关,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6.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请问2022年民航将如何做好贯彻落实,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冯正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既是2022年民航工作的总基调,也是民航工作方法论。稳是基础和前提,进是目标和方向,两者相辅相成。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中央强调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确保民航安全平稳运行事关“国之大者”,民航人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民航局党组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在对2021年民航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在对行业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守底线、稳预期、强基础、挖潜力、提质增效、创新业绩”的“二十字”工作指导方针,这是稳中求进总基调在民航工作实践中的具体化,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的综合之策,是系统应对行业发展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挑战的综合之策。 围绕这二十字,民航具体要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坚守航空安全底线。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安全工作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和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精神,运用系统安全观念,以安全工作的常态化,推动我国民航在跨越运输航空安全飞行1亿小时大关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安全发展新业绩。二是统筹运输生产恢复。坚持“认真、科学、冷静”的原则,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总策略,科学精准防控疫情。统筹行业内外资源,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推进“无纸化”出行服务提质升级,推进“一证通行”服务,支持枢纽机场探索“刷脸通关”,加快“易安检”在全国机场应用,加快推进行程单电子化改革,优化提升服务质量。三是提高运行保障能力。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底颁证运输机场达256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021年水平。优化空域资源供给,推进释放国家空管改革红利,提升协同运行水平,力争运行保障容量提升一个新台阶。四是深化民航科教创新。突出智慧民航建设,印发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并做好宣贯落实,组织开展软科学研究,营造智慧民航建设新生态,积极开展典型场景试点示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加快布局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人才三支队伍,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五是系统推进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着力在民航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大力提升航权、时刻、运力等资源配置效率,扎实推进民航价格收费、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民航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是强化党建引领保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做好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各项工作。 2022年,全体民航人将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战略定力,牢记国之大者,稳住心态,稳住步伐,稳住目标,不忘风险挑战,不忘精准施策,不忘创新业绩,勇毅坚守、拼搏奋斗,把安全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民航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肖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