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吕浩:守卫天幕的“钉子交警”

时间:2021-09-11 20:58来源:中国民航网 作者:航空

 守卫天幕的“钉子交警”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民航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湖北分局办公室主任吕浩

  当了十几年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吕浩练就了超乎寻常的能力——

  对声音敏感,拿起电话凭声音能快速判断是谁,哪怕是只打过几次交道的人;对数字敏感,不需要号码簿就能记住别人的电话号码;对位置、顺序敏感,半小时内起飞的航班,他能像复盘围棋一样精准排列出来。

  关键时刻,“超能力”累加,便会爆发出更为强大的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凭借管制生涯历练出的高度风险防控意识,吕浩快速反应、逆向冲锋,像“钉子”一样扎在空管一线,在湖北空管分局党委精心部署下做实做细防疫措施,成为抗疫“大管家”,与分局全体职工一起,全力保障武汉空中救援通道畅通无阻,为武汉保卫战的胜利扛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在岗一分钟,精心六十秒”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纵向几千米、横向数百平方公里的立体空域内,十几架飞机散布其中,以平均每秒230米的速度飞行。为了确保航空器的飞行安全,驾驶员必须依靠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指令,任何细小的偏差,都可能造成不可预见的后果。

  “在岗一分钟,精心六十秒。”从1994年当上区域管制员开始,这句话如真理般浇铸进吕浩的工作日常。大学毕业后,吕浩成为恩施航站的一名管制员,从戴上耳机的那一刻,他的工作便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无论同时指挥七八架还是十四五架飞机,都必须保证它们在正确的方向、高度飞行,和前后左右上下其他航班没有冲突,安全飞向目的地。

  耳机是他的“武器”,雷达显示屏便是“战场”。外人看来眼花的扇区显示屏,管制员却要在两三秒内精准读图,以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的频率发布指令或接听电话。

  早7点到9点出港航班多,晚6点起进港航班多,夜间则相对较少。为防止同时指挥多架飞机出现差错,吕浩和一名同事“双岗”上班,一人主要通话,一人帮助协调,两人相互监督、查漏补缺。因为工作强度大,管制员必须每隔两小时就休息一会儿。

  空管人的压力,来自于对持续安全的精益求精。在空管保障过程中,相似航班号容易在陆空通话中造成混淆,是空管指挥的一大难点。吕浩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苦练扎实的基本功,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

  有一次,当他在指挥一架飞机下降时,另一架航班号与其相似的机长却错误接收了指令,回应“收到”。只一瞬间,吕浩凭着对机长声音的记忆就察觉出了问题,他立刻证实机长收到的指令并纠正,凭着过硬的管制技能和专业能力,提前规避了风险。“我们空管指挥就是要为安全留足裕度,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由于管制员工作极富挑战性,多数时间里,他们就是隐藏在管制室里的“隐形人”。每年阖家团圆的节假日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在通宵达旦中错过与家人共处的时光,能坚守这份寂寞的人都不容易。工作了十几年的吕浩却一直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他的心底埋藏着一个情结。

  吕浩的父亲是一名化工厂的技术员,在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有点“神秘”。“我们就住在厂子的家属院里,经常接一个电话他就走了,有时候忙到昼夜不归。”吕浩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化工厂的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煤的质量不高,锅炉烧了一段时间,炉壁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煤垢,需要人工敲下来。为抢生产时间,等不到锅炉凉下来工人就要进去除垢,作为党员的父亲总是冲在前,在高温的炙烤下,父亲多次受伤,头上留下了伤疤。

  默默无闻、精益求精、不计得失,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父亲获得了“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点滴言行深深影响着吕浩,不仅让他树立成为一名技术人员的志向,还带动他向党组织靠拢。

  入职五年后,经过基层航站党支部书记的介绍,吕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佩戴上党员徽章,吕浩担负起新的职责。因为业务突出,他当了两届管制检查员,在不断的“扫雷”“排雷”中,一批批合格的管制员走上了工作岗位,组成守卫“天幕”的“空中交警”。

  “不惜一切代价,战斗到最后一刻”

  2008年,根据组织安排,吕浩离开管制员一线岗位,调到管制部综合办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后又调到分局办公室负责行政事务。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武汉。1月23日,武汉“封城”,铁路、水路、公路几乎“瘫痪”,90%的物资通过航空保障,包括防护物资以及“人工肺”,从一定程度上说,航路畅通就是“生命线”畅通。

  从1月下旬开始,湖北空管分局启动应急预案,在当时相关信息尚不充分、事态还未明了的情况下,对全体人员实行每日体温检测,做好室内外通风消毒等措施。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吕浩:守卫天幕的“钉子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