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机场往事——变迁中寻觅流亭的历史踪迹

时间:2021-08-19 12:16来源:中国民用航空网 作者:航空

 

  曾经,她靠一架小飞机、两条航线,拉近了青岛与天南海北的距离;如今,她是中国十二大干线机场之一,轰鸣声让全世界清晰可闻。她,见证了恋人的离别、家人的团聚、城市的“生长”,如大海和天空的交接,浪花和云朵的汇集,于两片蔚蓝之间,承载着一段段浪漫、温情且激动人心的时光。

  8月12日青岛机场转场,在城市的变迁中寻觅流亭机场的历史踪迹,翻看珍藏的往事,触目间满是对“城”长的感慨与赞叹……

  兄弟俩的“新航线”
   一座机场,往往意味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可以“比远方更远”,于人而言,亦复如是。

  1981年的一天,曾经在青岛当过兵的顾月明,再次回到了这座熟悉的海滨城市。此前,他从部队转战上海虹桥机场航空管制部门,此次来青,他的任务是参与筹建复航青岛流亭机场。而他当时没想到,这一路奔波千里,此后的一生都交给了这座机场,融入了这座城市。

 

 


 

1982年民航青岛站建站复航时使用的候机室

  顾月明来青的契机,可以从《山东民航志》的一段记载中追根寻源:1979年4月3日,民航上海管理局向民航局指挥部上报青岛航站建站任务书,提出“建站站区在流亭机场跑道东北端、计划征地70亩,总投资为1000万元,以修建临时开航的机场及相关的服务设施”。

  建于1939年的流亭机场,在1949年青岛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接管,1950年由海军扩建后,一直是军用机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急需一座能满足起降大中型客机需要的民航机场。经多次考察,海军流亭机场十分有利于航行。这一时期,中央对青岛复航也极为关注,1979年4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1979〕90号文,要求民航应积极筹建青岛航站。

  1979年10月5日,民航局批准了青岛航站建站任务书,同意1980年正式开工。青岛,在新中国30周岁生日的喜庆氛围里,收获了一份不大不小的惊喜。由此,各路人马陆续就位,拉开了青岛流亭机场建设的序幕。
正式复航前,顾月明和机场工作人员都暂时在沧口机场工作。沧口机场建成于20世纪30年代,当他走进这座被时光蹉跎的简陋机场时,入眼是一座三层的办公楼,一楼是候机厅,二楼、三楼是办公区域和宿舍,窄窄的停机坪上停了四五架飞机。“办公楼旁边的厕所拆掉了,改建成了一个伙房。”提起这件尴尬的往事,顾月明报以一笑。

  当时在机场通讯部门工作的郭筱民刚刚出差回来,与迎面走来的顾月明正打了一个照面,一瞬间他愣住了:“你怎么来了!”

  原来,郭筱民和顾月明之前都在上海民航系统工作,还曾是民航宿舍里“睡在上下铺的兄弟”。流亭机场的复航筹建,将顾月明和郭筱民再次拉回同一空间,从此开始了两人半个世纪的“搭伙情缘”:郭筱民负责机场通讯,顾月明负责航空管制。

  因为工作联系密切,两人的办公室曾经仅一墙之隔,“两个屋中间有个洞,电报就从这个洞里传递,喊一嗓子:电报来了!隔壁屋就取走了。”郭筱民经常得意地拍拍顾月明的肩膀,“你的空中对话得靠我的通讯才能正常运转呢。”

  没有雷达的日子

  “刚投入使用的流亭机场,各种硬件条件跟现在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负责通讯设施的郭筱民,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的通讯设备,“几根圆木当做架子,上面搭了很多条电线,就是一个电台。一个信号进来了,把电线插在亮灯的接口上,接收完毕再拔下电线,插到其他的信号接口上。”

  “刚开始是没有雷达的,我们都是靠程序管制指挥飞行,用时间来调间隔,每十分钟放行一架飞机。高度9000米以上,每1000米一个高度层;9000米以下,每600米一个高度层,这是非常原始的方法。”在没有雷达的日子里,顾月明负责的空管部门只能靠人工记录下飞行信息,根据飞机的报告时间写下飞行高度多少,几点几分飞到哪个点,到了上海空域就把信息报告给上海,上海的飞机进了青岛空域他们也会收到信息报告,以此确定飞机的方位、坐标、航向,“没有雷达时,我们管这样的指挥方式叫程序管制。”

  飞行高度间隔大,极大限制了青岛的航班班次。

  “1985年9号台风,把电线杆都刮倒了,地下的电缆都断了,行经青岛上空的飞机没法通讯联系指挥了,那是一次非常危险的经历,手心里都捏着把汗。”情急之下,郭筱民启用汽油机发电,保障了部分通讯的畅通,顾月明负责的空管部同事都聚集到通讯部紧急办公,两个部门联手,在暴风雨中指挥青岛上空飞机的飞行,保障了空管正常运行。

  “1982年复航时,航站气象台只提供天气实况,了解天气预报需要到海军相关部门去查,1985年10月开始有了自己的气象图纸,并已安装了711气象雷达。”顾月明回忆,“直到1989年3月之前还是手工填图,使用的是西门子电传机,之后开始自动填图,气象预报准确率才达到90%以上。”

  “青岛机场启用雷达导航系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国产第一部雷达就安在青岛机场,当时青岛要开通日本、韩国的航线,没有雷达的话,国际航线没法开通。”启用雷达管制后,飞机的位置在屏幕上就清晰可见了,顾月明至今还记得刚启用雷达系统时,同事们的兴奋劲儿。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机场往事——变迁中寻觅流亭的历史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