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大鹏飞兮振八裔 扶摇直上九万里

时间:2020-08-27 11:24来源:中国民航网 作者:中国通航


  深圳,北纬22°,东经114°。

  40年前,一个边陲小镇。

  40年后,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全球金融中心城市……

  在这张白纸上,无数的“拓荒牛”、奋进者、搏击者,用40年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绝美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转场前的深圳机场

  从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深圳接续奋斗、一往无前,不辜负党中央一直以来的厚望重托,响亮回答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命题,完满交出一份又一份优秀答卷。


现在的深圳机场

  1979年,深圳经济特区生产总值仅有1.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17亿元;到2019年,深圳生产总值为2.69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3亿元,生产总值增长13725倍,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深圳人始终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创造了千余项“全国第一”的深圳速度,书写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在这片土地上,深圳民航人艰苦奋斗、上下求索,用一砖一瓦垒出了一座国际航空枢纽,用深圳“智造”树立起一个个行业新标杆,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佳绩。深圳民航敞开胸襟、拥抱世界,从起航到腾飞,从区域到辐射全球,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和深圳这只“大鹏”一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齐头并进,一飞冲天。


2019年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里画了一个圈,从此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深圳人便用特区精神笔耕不辍地续写着春天的故事。

  民航人是这个故事中的见证者、亲历者、建设者,他们在深圳经济特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有在全球前三十大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增速全球排名第二、货邮吞吐量全球排名第三的深圳机场;这里有国内第五大航空公司——深圳航空;这里成就了我国最早开辟海上直升机服务新领域的通航企业——中信海直,催生了全球知名的快递巨头——顺丰速递,诞生了全球新型航空产业的领军者——大疆……这些激荡人心的创业故事,都发端自1983年。


深圳机场卫星厅建设项目

  1983年,深圳迎来了第一家通用航空公司——中信海直。200多名海军航空兵官兵听从祖国的召唤,汇聚在深圳南头一片荒地,用智慧和汗水将这片荒地浇灌成一座现代化的全天候直升机场。1984年,中信海直成为我国最早开辟海上直升机服务新领域的通航企业。历经37年的风吹雨打,中信海直逐渐发展成为低空领域的“领头鸟”,业务拓展至海上巡查、航空护林、电力巡线、极地科考、设备吊挂、医疗救护、航空拍摄等领域,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飞抵北极点和南极最南点的通航企业。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家喻户晓的宣传标语,折射出深圳人“追求效率”的拼劲。速度,同样是民航的注脚。1991年10月12日,一架南方航空公司航班从深圳机场腾空而起飞向北京,标志着国内首家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机场正式通航。通航以来,深圳机场实现了业务指数级增长,开航仅仅9个月,吞吐量即突破百万。2013年转场后,更是在六年间实现了客流千万级“三连跳”。2019年,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了5000万人次,客货排名均跻身全球机场30强,国内通航城市126个,国际客运通航城市也历史性地突破了60个。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深圳监管局局长高有庆带队检查航空货物运输安全

  航线网络的不断完善,航空业务的不断优化,帮助深圳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在吸引外资、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深圳民航用行动扛起了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责任、守住了民航发展的安全底线。深圳速度与民航速度叠加,成就了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原民航中南局党委副书记王永定退休后选择了定居深圳,曾经在深圳打拼过的他现已78岁高龄。他说:“深圳民航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要守牢安全底线,践行真情服务,勇于抓住机遇,坚定发展信心,不断创出新的深圳民航的品牌。”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大鹏飞兮振八裔 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