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25 13:53来源:看航空 作者:中国航空
|
611所首任所长王南寿
1973年第六研究院回归第三机部,实行“部院第二合并”,该所改称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611研究所。1975年3月,三机部决定实行“厂所结合”,将该所从六院建制划出,不再隶属六院领导。 1979年,为了对外开放和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第二歼击机设计研究所正式更名注册为三机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简称成都所),611所代号不变。 由于追求高指标、方向不定、发动机不落实等技术与历史方面的原因,歼9飞机研制最终在1980年下马。 但是,611所这十年研制工作不仅没有白费,而且卓有成效,靠反复的论证,实实在在的设计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奋斗地走过来,对自主研制的技术积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期间,进行过上万次高低速风洞试验,对一批先进的技术课题开展了持续的研究,如鸭式气动布局机理、混合压缩可调进气道、收扩型引射喷管、结构优化设计程序,以及141铝合金和GC-19合金钢,围绕歼9研制进行的159项结构、强度、系统、特设、材料等多方面的试验,进行了主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复合材料、疲劳断裂、电子设备等方面的技术攻关,这些宝贵的技术储备和在此过程中锻炼、造就出来的有技术造诣、有攻关经验的一支技术队伍,为该所以后承担新型歼击机机歼7Ⅲ、歼10、枭龙、歼20飞机研制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611所大改的歼7Ⅲ 1978年7月,三机部向611所下达研制歼7大改(歼7Ⅲ)任务,1984年4月26日就首飞上天,转入定型试飞。在承担两个型号研制任务的同时,该所还先后完成歼教5改装炮兵侦察校射飞机、910吊舱研制、初喷教飞机方案论证和“321”无人驾驶侦察机残骸分析研究,完成420台歼7起重托吊车研制生产的出口任务,完成了气动、结构、强度、系统、火控、材料、规范、标准等118项课题研究任务。其中静气动弹性、飞机翼面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三元机翼颤振主动抑制、火控精度分析、DJS-计算机稳定扩充和改进,损伤容限设计指南、带自动驾驶仪的地面模拟试验等,都在国内航空界具有很大影响。
成都飞机设计所研制的歼10
成都飞机设计所研制的枭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