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航空工业制造院:航空强国扬帆 装备制造赋能

时间:2019-10-02 20:08来源:看航空 作者:中国航空

 

 

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研发平台

 

 

 

FMS柔性生产线

航空制造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实力,其水平的高低是国家航空工业能力的重要标志。要发展航空工业,就要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航空制造技术能力和体系。

航空工业制造院作为航空制造技术的国家队,始终聚焦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相关产品的试制, 不断研发出“能用、好用、管用、顶用”的工艺技术和专业工艺装备,并及时转化给科研生产单位;承担着全面提升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水平,为航空工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技术支撑的重任。

自力更生 多方探索 填补空白(1957~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航空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1956年4月,经中苏两国政府共同批准生效,苏联政府援建我国航空工业建设第二批项目。经过前期紧张筹建,1957年7月1日,于北京正式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全名为“航空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所(航空工业制造院前身)”,专门为航空工厂提供所需要的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

1958年,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国内第一代数控机床,拉开了航空制造装备发展的序幕,为米格-19和米格-21飞机的仿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所初期, 条件极其艰苦, 广大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排除外部不利因素干扰,以航空报国的精神,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这个阶段的航空制造装备技术上以机械机构设计技术、模拟电路和模拟控制为主,通过仿制和与国外合作、消化吸收,不断提升航空制造装备技术水平。

期间,开创了多个第一:1960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代SK-53K电子管式三坐标立式铣床;1962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DPJ-1200动平衡机;1965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PCL五坐标数控编程系统和国内第一台ZD-7.5动枪式真空低压电子束焊机;1966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用于生产的X53K-1G晶体管式三坐标立式铣床和航空工业第一条自主设计制造的自动生产线等。

研制成功的DJL-20型两万安培电解加工机床,是当时国内容量最大的通用精密立式电解加工机床; 国内首先使用五坐标双摆角连续控制的数控加工技术,解决了复杂型面零件加工的关键工艺,缩短研制周期6个月,节约研制费用200余万元。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航空工业制造院:航空强国扬帆 装备制造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