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厉害!威海国际机场架起对外的空中桥梁!

时间:2018-05-11 18:13来源:中国航空网 作者:中国航空


改革与开放是威海国际机场集团22年发展的主基调。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方位开拓航线航班,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等一系列举措下,机场集团点下了航空版图的威海圆心,谱写出威海航空史上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周航班量超过200班,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18个,成功迈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也呼唤新作为。“机场集团将深入落实国企改革发展的系列部署,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航线航班开拓力度,不断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着力提高威海机场辐射范围,全面提升机场通达能力,打造对外开放‘第一窗口’。”威海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卫兵说。

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大关

4月16日下午1时,由中联航空执飞的北京南苑机场至威海KN2225航班顺利抵达威海国际机场,标志着威海开通首条至北京南苑机场的航线,威海往返北京的航班增至每天4班。

其实,对于威海国际机场而言,首都机场的时刻早已饱和,航班稳定运营难度极大,威海机场保障了至首都机场每天3班的常态飞行模式。可即便如此,北京方向航班机票仍较为紧张,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机场集团与中联航空积极磋商,开通威海往返北京南苑的航班,弥补威海机场缺少下午飞往北京航班的空白,形成早中晚配套更加完善的航班结构,满足了更多旅客的出行需求。

这是机场集团提高区域通达性的举措之一。作为公益性国有企业,机场集团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深知通达能力在提高区域交通便捷性、高效性以及舒适性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通航初期,威海机场的发展困境一直存在。威海机场作为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支线机场,自通航以来,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一直不快,主要运营指标徘徊不前,未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6年通航初期,威海机场的航班量每天平均不到1班,年旅客吞吐量连续8年没能突破10万人次。机场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以开放推动改革,提高通达能力,几代民航人不辍耕耘,跑起了“接力赛”。机场集团依托口岸开放的历史机遇,确定了“依托北京、上海、广州,实现枢纽航线规模化;依托东北腹地,实现南北航线优质化;依托韩国仁川,实现东西航线网络化”的航线网络发展思路,稳定、优化北京、上海、广州枢纽机场航班结构,保证枢纽机场航线稳定的同时,适时加密航班,保证每天北京4班、上海4班、广州2班的常态结构。同时以北京、上海、广州枢纽机场为节点,与国内、国际航线网络相衔接,加大中转联程产品的研究推广力度。

这些举措,使机场集团逐步突破区域环境制约、发展基础薄弱、航空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拉动作用全面显现。


现在,威海机场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18个,周航班量达到200班以上,初步建成“内外互补,干支结合,南北贯穿,辐射西部”的航线航班网络体系。近5年来,旅客吞吐量快速增长。2013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大关,成为省内第4家百万级机场,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32万,2017年突破200万,威海国际机场成功迈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

随着业务量的迅速攀升,近几年机场集团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2016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主营业务贡献率达到了108%。

理顺管理模式,提升“造血”功能

全面提升机场硬件水平,成为机场集团近几年持续开展的工作。

早在2004年口岸开放之时,市委、市政府就审时度势,投资1.8亿元进行第一次改扩建;2008年投资1.9亿元完成站前广场、停车场、停机坪扩建;2009年至2013年投资2.4亿元,完成新建国际航站楼、配餐中心、航管升级等工程建设;2014年投资2.3亿元,完成机场跑道适应性改造工程。通过四期工程建设,机场基础设施得到较好改善,基本能够满足航班保障的需要。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厉害!威海国际机场架起对外的空中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