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从研发成功到商业成功中国商飞还要经历哪些挑战?

时间:2017-12-11 14:18来源:界面 作者:中国航空


目前我们的产业链都是从军机生产转化过来的,而军机与民机的生产节奏差别很大,产量和民机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军机只需在战时供给,平时过多供给反而变成“累赘”,增加成本。

一个成熟的航空产业体系包括主制造商、供应商、客户服务、运营方(航空公司),以及金融服务、国家管理单位等等。ARJ21的生产暴露出的问题是对配套供应商的管理、协同不成熟。

与其他行业的简单产品不同,通过市场的规律可快速取得供求平衡。飞机生产是一个巨大的复杂工程,涉及到大量的供应商和零部件商。举个例子,飞机的零部件很多原材料都是特制的,是针对飞机型号定制的。原材料供应量极少,因为其他地方用不到,所以目前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存有量不够。

一架ARJ21涉及到30多个供应商,C919则有54家供应商,比如C919向GE定发动机,GE要向发动机零部件商订购零部件,零部件商要订购原材料(一种特殊的耐高温合金),这个生产周期长达3-5年。所以,生产需求需要一层层往上传递,一个环节跟不上,飞机就造不出来。但供应商们没想过会一下子需求这么大,大家还没准备好。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我们航空的供给不能支撑不断增长的航空市场的需求。

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并且所有能力都需要一个熟练周期。除了总装厂(商飞)以外,所有零部件供应商,都需要一个普遍的熟练周期,以适应每年的交付量目标。这样的熟练周期是从末端需求一层层向前端传递的,传递过程当中总装厂要负责控制、协调整个体系,否则质量不稳定、供给跟不上,导致成本失控。比如,一个不熟练的工人,一天只能生产一个零件,如果要达到每天两个的生产量,只能加班,加班将带来巨额成本。

因为材料的昂贵,供应商们不仅仅是趋利的,更是非常谨慎的、保守的。如果发动机产量可以满足年产50架,机载设备只能年产20家,那飞机真正交付能力就是年产20架。对于发动机供应商来说,其他30架的投资就是浪费了,整个生产体系需要主制造商(商飞)进行控制、协调。所以,要提高产能,只是商飞的总装能力、或者某个零件把产能提上来是没用的,必须是所有供应商按照同步的节奏往上提。前期研制过程中生产量不大,三架五架,而开始批量生产时,要求的不只是中国商飞的生产能力投资,而是整个产业链上生产能力的投资。

所以,摆在商飞面前的难题是,组织一个全球化的供应链,与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体系相磨合,提高对供应商的组织、管理、控制能力,体现在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定价能力、产品的构型和改进能力。商飞必须通过它自身产能的迁移来加快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和成熟,只有主制造商用产能的稳定增长,对供应商提出稳定的要求,根据惯性自然形成一个体系。

所以说,一个飞机光造出来并不是终点,接下来的考验在于用自己培育的产业体系支撑批量生产。如果说整个飞机的供应商队伍比作一个方阵,那主制造商就是喊口号的领队,需要训练方队按照一致的步伐走。

以波音空客的飞机交付为例,每个订单都是分批次交付的,每年的计划需要传递到前端所有的供应商,传递过程要好几年。空客和波音历史较为悠久,经历了一步步成熟的过程,但中国虽然拥有悠久的大飞机制造历史,但都只停留在设计生产阶段:中国的第一架大飞机运十只是完成科研生产,(与美国合作生产的)麦道90中,其生产组织和供应链体系配套是由麦道公司完成,中国只负责生产。也就是说,中国没有经历过工业化生产大飞机的批量生产过程,对全球产业链的供应商管理没有经验,没有拥有这部分能力的人才,只能在实践中培养。

当时的麦道80最高的年交付量也只有20架。目前国内来说,只有空客与中航工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合资的A320总装厂交付量比较大,每年在40架左右。

面对难得的市场机遇,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波音走了100年,空客走了快50年,目前两者之间的产能水平相差无几,也就是说空客在波音的基础上,用了一半的时间达到波音的水平,那在他们的基础上,商飞可以在20-30年内达到他们今天的水平。

要达到这个速度,不能走波音空客的老路,只能在他们已经成熟的全球化生产能力上建设我们的生产体系,省略前面的培育过程。比如商飞现在研制的最新一代的发动机,是在传统旧发动机的基础上研究的,这是他们已经走过的路,我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加快速度。

加快适航,找准定位

除了产能,商飞还面临两大难题,适航取证和定位问题。

刚刚,中美之间签署了适航对等协议,这在民航圈里是个大事,意味着美国认可了我们的适航审定能力。过去,我们和美国之间也签过适航方面的协议,但是是不平等的——我们认可他,他不认可我们。

中国的适航条款是翻译美国的,既然适航条款相同,为什么不承认我们通过的东西呢?因为我们审定能力没跟上,
ARJ212008年首飞,2015年才取得适航许可证,取证取了七年,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只需要2-3年。背后的原因是,虽然有适航标准,但是相关部门对标准的理解、判断和认定能力达不到。而适航条例是一部技术法律,发达国家的审定人具备技术知识,可以承担技术判断的责任。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从研发成功到商业成功中国商飞还要经历哪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