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机票预定背后太多"坑" 消费者却仍被蒙在鼓里

时间:2016-01-16 13:34来源:网易航空(北京) 作者:航空

归结到一句,坑非常多,出事概率也不高,所以才有人敢赌。这里也有很多辨别的方法,比如看票号(登机牌上 ETKT 后面的一串 13 个数字),也有创业公司做的产品中提供小工具,输入票号即可显示退改签政策,可以防被坑。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坑?

可以看出,猫腻很多出现在面向 C 端的代理人一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代理人的生存空间遭到了极度挤压,且每况愈下。

早年代理人生存的空间在于纸质票,航司需要代理人将纸质票交给乘客,方可办理登机牌——这也就提供了完美的销售场景。代理人每卖出一张票,航司需要为之支付佣金,出票足够大还会有额外的、阶梯性的奖励。而随着电子票的普及,携程随之崛起,成为了中国第一大代理,那个时候,大代理人(即出票量大、能直接从航司拿到优惠政策的代理人)的日子过得依然不错,但中小代理人已经有了生存压力。

而去哪儿的崛起给了中小代理人一个新的生存平台,在去哪儿蹿红的一段时间里,平台上的中小代理人、甚至是黑票代(无资质票代)依托从各个供应商拿到的廉价机票和从各种 B2B 平台上买到的低价票,重新找到了稳定、且总量不断扩大的收入。彼时,机票已经有了价格竞争,大中小代理人都被迫放弃一定的佣金,降低毛利率从而让利消费者。中小代理人的繁荣也推动了机票 B2B 平台的增长,大量来源于不同优惠返点政策的机票在平台上流动,单一平台单日成交额过亿并不罕见。

但行业的源头正在改变,航司的营销费用常年占营业收入的 10%左右(一般燃油成本也就是 40%左右),逐渐沦为给携程、去哪儿打工的角色,因此试图夺回销售渠道,手段也简单粗暴——少分蛋糕给代理人。

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代理人的佣金政策是 “3+X+Y+Z”,其中 “3” 为售出一张机票有 3%票面金额的佣金,剩余 X、Y 和 Z 是根据销量给予的奖励。在去年之前,航司就把国内的佣金全部取消,代理人只能依靠奖励过活。相比当年一般代理人出售一张机票,算上佣金和奖励可以拿到 10%的返点。

之前一段时间,去哪儿频频遭遇类似机票纠纷投诉,就是因为平台上代理人品质参差不齐——作为纯粹搜索比价平台的去哪儿早年自己是没有出票资质的,平台上全部是票代,而去哪儿对他们的掌控力有限——后来去哪儿在页面上给正规票代一个铜牌标识,但消费者怎么有能力辨识?

反观携程,早年一直坚持自营模式,所售机票全部是自己采购——或直接与航司签订代理协议和政策,或从其他大代理人出票,所以服务品质基本有保障,这也让携程早年积累了一批相对优质的商旅客户——这些用户直到现在仍然是携程重要的利润来源和用户群体。所以,你能看到去哪儿早年并不能算一家 OTA。

那这次为什么携程出事?因为在最近几年,两个玩家的相似度越来越高,去哪儿增加了自营产品,而携程在 2013年 底宣布做开放平台,允许各类产品(包括机票、酒店、目的地产品等)供应商或代理人来平台上销售产品,2015Q1 其 60%的机票交易额来自于平台上的第三方合作伙伴。这样做优缺点明显:拓展产品品类还能最大化流量优势,但对供应链缺乏掌控力。

对商业的启示?

消费者没能力也没必要去了解机票的复杂性,却因贪便宜的天性和平台的监管问题而为自己埋单,所以OTA 需要对平台供应商加强监管的论点无需赘述:收下去哪儿之后,携程本该把去哪儿变得更好,而不是学了去哪儿的坏。

而最近半年以来,航司被其主管单位要求将机票直销比例提高至50%的说法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航司也非常激进的承诺 “官网票价最低”,并向携程、去哪儿和阿里等渠道施压规范我们开头说的多种乱象——尤其是借助保险和退改签政策强行降价,这也是航司终止与去哪儿合作的官方说法。

当航司直销渠道能够提供最低价格之后,代理人,尤其是中小代理人能创造的价值近乎为零,而从国外的演进历史来看,航司直销、大代理人和 OTA 瓜分市场的也可能成为中国的终局。即使是大代理人,可能也需要转向依托服务,比如转型 TMC(差旅管理公司)来获取可持续的营收。这个趋势的好处是,OTA 增加自营,即使第三方供应商也是大代理人,整个供应链的可控性增强。这个趋势,结合上去哪儿时代的落幕,可能意味着任何押宝中小代理人的商业模式将不再走得通,因为中小代理人终将消失。

那么,市场上就只剩下围绕航司直销做文章了。航司的僵化落后、怠于创新已被诟病多年,迈向直销的路径选择很有反讽意味: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机票预定背后太多"坑" 消费者却仍被蒙在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