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华北空管局总工程师谈南航乘客事件:过程肯定有问题

时间:2015-11-24 14:35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中国航空

华北空管局总工程师:这个过程肯定是存在问题的!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5年11月24日        版次:AA06    作者:任先博 吴斌 商西 王道斌

  一篇题为《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的长微博最近两天在网上引发热议,事主张先生11月9日从沈阳搭乘南航CZ6101次航班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张先生没想到的是,航班起飞后自己身体出现不适,疼痛难忍,到最终抵达,坐等50分钟才打开舱门,送医院动手术……他经历漫长而又离奇的15个小时。整个事件中,有两点让张先生疑惑不解:飞机落地到打开舱门为何要等待50分钟?最终为何是他独自“半蹲半爬”下飞机?

  突发急病 联系地面救护

  张先生的微博写道,9日8时20分,飞机起飞五分钟后自己感到肛门部位抽搐疼痛。出发之前,他仅在机场吃了一小桶碗面、一块小蛋糕、几块杏肉,登机前并未感到不适。随即,他向空乘人员反映,空乘人员回复疼痛可能是气压问题导致。9时许,腹痛严重,张先生感到不妙。

  “已经痛得坐立不安,冒虚汗,预感不是普通肚子疼,就要求他们帮我叫一辆救护车。”这次,空乘人员立刻联系机长,帮张先生在机场叫好救护车,在机上广播询问乘客中有无医护人员可以协助、帮忙。

  为何花了50分钟才开舱门

  9时50分,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知情人士告知南都记者,当天他也在航班上,机组接到乘客的病情后第一时间联系地面,要求派出救护车。但是,在滑入滑行道后飞机突遇故障(后经调查,当时是刹车出现故障),无法继续滑行。考虑到飞机上有急症病人,飞行员曾经联系塔台,希望能派急救车、楼梯车来滑行道先把旅客接走,但没得到答复,“只能等拖车把飞机拖回机位才下客,这就是为啥花50分钟左右才开舱门。”

  “我从机舱窗户就能看到救护车。”张先生表示,他曾反复向空乘人员要求下飞机,但得到的答案是“机场塔台没给信息,暂时不能停靠”。10时30分左右,拖车姗姗来迟,将飞机拖至停机位,舱门才被打开。

  为了解当时塔台与机组之间的通话情况,南都记者致电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但对方未提供详细信息。

  经手术切除0 .8米的小肠

  机舱门打开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先上飞机。让张先生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空乘、医护人员就“谁来抬他下飞机”相互推脱,而且发生了争执。张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双方争执近10分钟,“双方指责对方不负责任,医护人员认为外面旋梯很滑,如果摔着了没法负责,应由空乘把乘客送下去。而南航工作人员表示病患应由急救车这边的人抬。”

  争执不下,机舱内已空无一人,乘客们早陆续下机。最终,张先生只好自己坚持“半蹲半爬”走下去,没人扶他一把。他爬上救护车,没有担架,也没人协助。事后医院方面却回应,当事医生、护士说有搀扶张先生走下扶梯并进入救护车。

  最后,张先生被救护车送到最近的首都国际机场医院,辗转至北京大学[微博]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腹内疝,经手术被切除0 .8米的小肠。张先生被推进手术室时,距其在机上突发疼痛已经过去15个小时。

  回应

  南航:表达歉意并将继续调查

  23日中午,南航方面通过官微发布一则情况说明。说明显示,11月9日CZ6101次航班落地滑行至滑行道时,确实因飞机刹车系统出现故障不能继续滑行,等拖车拖行至停机位之后开启舱门,“将进一步查明原因”。南航作为航空承运方,向张先生表达歉意,并称“对在与救护人员配合中发生的协调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

  23日14时,南航有关负责人与张先生会面,再次表示歉意。张先生说,该负责人称南航会继续查清此事,但没有给出明确时间节点。“我不需要任何补偿或赔偿,甚至不需要道歉,只是希望有关方面能把精力放在完善制度上,别让这样的事再次发生。”张先生对南都记者说。

  截至记者发稿时,南航方面尚未发布对此事进一步调查结果。

  医院: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应,针对张先生寻求急救的痛苦遭遇,院方深表歉意。

  该负责人介绍,综合以往经验,为避免信息不准确导致病人治疗延误,航站区的救护车都会装配全套急救设备,包括急救箱、吸痰器、随车担架等。人员配备上则分别有医生、护士、司机各一名。11月9日,设备与人员与平时一样。但由于飞机着陆后舷梯角度较陡,加上雨夹雪天气,医护人员综合考虑认为,不能使用担架。

  “确实由于我们的工作不到位,给张先生造成痛苦。”该负责人表示,院方已约谈当事医护人员,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她坦承,员工在主动为病人着想等“爱伤观念”上有所欠缺,面对突发情况时也没有做到灵活应变。下一步院方将加强医护人员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时在转运机制上进行流程再造,加强与航空承运方沟通衔接,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反思

  处置过程应明确界定各方责任

  业内人士称调度协调工作不力是患病旅客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的原因

  华北空管局总工程师颜晓东说,机上出现类似突发事件,处置过程应当是很规范的。机长在决定应急方案后,要及时与空管部门沟通协调,空管部门给予出现突发情况的航班通行优先权,并优先安排飞机降落,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机组还要与机场应急处理中心、航空公司地面服务部门联系,启动应急方案,并妥善安排保障措施,如果出现类似的旅客急病情况,要提前安排救护车到现场。

  “航班上有危重病人,却在降落50分钟后才打开舱门,这个过程肯定是存在问题的。”颜晓东认为,调度协调工作不力是张先生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的原因,但具体责任归属要等待更多细节才能确认,“若如乘客说救护车已到位,那是因为客梯车没到无法开舱门,还是拖车的问题?”

  未向公众公开的应急机制

  网友们争论焦点之一是,旅客突发疾病,航空公司、机场及医护如何协作,有无硬性对接机制?

  “旅客出现什么状况,飞机需联系塔台是有要求的。”一名航空公司机长介绍,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如旅客出现伤口血流不止、呼吸困难、疼痛难忍及消失意识,机上人员均需第一时间与塔台联系,根据旅客身体状况及实际飞行情况,考虑就近降落或返航。

  一旦发生上述情况,涉及方面如何协作解决问题?昨日,南都记者登录民航总局官网及相关机场官网,未发现有旅客因身体不适,相关单位如何协作的规章内容。

  “这些内容一直是机场内部运作的方案。”知情人透露,旅客发生严重身体不适状况,机组人员需第一时间向地面塔台汇报,塔台应优先安排飞机落地,指挥飞机滑入机位。与此同时,立刻通知机场应急中心,机场方面要启动应急方案,如涉及医疗问题,通知机场医疗救护中心。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相关人士昨日回应,事发后机组人员联系塔台,塔台联系机场应急部门,应急部门又指挥机场区救护车前往现场。

  至于为何各机场不公开对接机制?有关人士认为,由于方案内容每年机场会进行演练,加以修改、调整。也有人说目前国内绿色通道还在摸索阶段,机场等涉及单位不便公布此内容,如执行起来不协调,不好解释窘况。

  准确传达旅客病情是关键

  相比内部机制,应急链条各方如何准确表达旅客病情很关键。南都记者从多家航空公司了解到,机组人员都经过突发事件应急培训,“虽然经过训练,但我们不是职业医生,对于疾病判断无法做到专业。”一名机长坦言,旅客突发疾病后,机组需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联系塔台管制部门优先落地。

  “机组人员多是根据旅客现场表现、反应向塔台汇报,但塔台如何向医护人员转述也很关键。”机场医疗中心工作人员直言,有时层层转述,到传到医疗方面后情况或许有所误差,因此到现场的医护人员数量及设备或难以满足需求。

  昨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发布致歉信息说,将认真调查地面医疗急救服务中的问题,剖析原因,总结教训。下一步,将主动加强与航空承运方的沟通衔接,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华北空管局总工程师谈南航乘客事件:过程肯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