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3 22:03来源:《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作者:中国航空
在今天虹桥机场的河道、供水管网、雨水井、排水系统、水泵等处,不同职能、不同监控范围的各种探头,正密切关注着水压、水量、水质、设备运行等涉及用水的各类数据,并且传输给机场的“智慧水务”平台。这些全天候、精准实时传输的数据,较之传统的完全依赖人工巡检,能够更加高频次、更即时地提供警示。 依托这样的支持,夏季防汛防台时,雨水井的水位有无异常、是否意味着排水管道不畅?河道有没有突发的污染数据升高或者含氧量降低导致水质报警,是否需要排查污染源或者启动曝气机增加河道含氧量?以往全都靠人工操作、经验判断的作业,如今通过信息化技术,在虹桥机场进一步实现了精准关注、高效响应。 给马桶“动手脚”,给力航站楼节水 虹桥机场T1航站楼旅客公共区域内,各个公共卫生间的总计356个马桶,近几年来陆续都被“动了手脚”——原本设计的4.5升/次冲水量,在机场管理人员经过详细测算、确定不影响冲洗效果后,被调减到了4升/次。这一看似小小的变化,以上海虹桥机场T1航站楼平均每月50万人次的旅客计算,即可每月实现卫生间节水250立方米。 与此同时,虹桥机场因为雨水资源丰富、水质稳定,在飞行区南、北两端各设了一个雨水调节水池,蓄水量分别达到13.3万和18.5万立方米,在机场的节水路径中,这里成为良好的回用水水源。 目前,虹桥机场着手以调节水池作为水源点,建成配套引水系统,通过探索利用集蓄雨水,供给市政杂用、浇灌绿化、冲洗马路等功能,将雨水有条件地代替自来水。通过这一方式,虹桥机场每年可节水约2万立方米。
机场利用回收的雨水冲洗道路 下一步,虹桥机场还计划推进机场河的人文和绿色一体化发展,设计融入老上海风情和苏式园林元素,在河道沿线增添运动、社交、休憩等活动功能,形成“能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水岸空间,服务旅客和机场职工。而机场“智慧水务”平台,也计划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整合技术驱动,进一步升级建设,用智慧创新为绿色机场持续助力。(记者钱擘 通讯员倪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