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民航总院赵青:趴在图纸上的蓝图执笔人

时间:2019-11-05 12:01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中国航空

 

今年,原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总院(现为民航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航总院”)副院长赵青退休了。在他退休之际,民航总院的年轻人高川特地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致敬。在年轻人的眼中,他是一位行业“大牛”,更是一位一丝不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员工的“大家长”。

赵青负责设计过的机场不计其数,主持的国内大型机场项目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昆明长水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武汉天河机场,天津滨海机场,厦门高崎机场等。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机场建设中,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他还参与编制了行业首个《民航机场总体规划设计规范》和《中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安全保障设施标准》。

趴图板、住工棚是青春的模样

赵青从小在北京长大。1983年,他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北京建筑大学)市政工程系给排水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民航设计单位,成为家里第一个民航人。在报到时,恰巧赶上还未谋面的师傅袁乃容骨折在家休养。赵青打听到师傅的住处前去拜访。获得师傅的指点后,他便开始学习专业设计规范,查阅设计文件,在设计项目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增强了自信,从此开始了职业生涯。师傅5年的教导,让赵青感恩至今。

这份工作需要赵青经常去机场建设现场出差,或收集资料,或开会汇报,或现场设计。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现场设计条件较差,而现场工作往往长达两三个月,设计团队在现场七八个人住在一个工棚是常事,有时睡觉和办公都在同一个屋子里。赵青回忆起年轻时的现场工作场景,并没有觉得很艰苦,反倒觉得那是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很珍贵的岁月。

1992年夏天在三亚凤凰机场做现场设计时,工棚的闷热与同伴的鼾声使人很难入睡,赵青干脆住在会议室里,便于自己加班画图。“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画图的时候,听到老鼠在办公室吊顶内窜来窜去的声音,稍闲时我就拿棍子捅一捅吊顶,自寻开心。”赵青笑着说。为了方便同时对几张图纸进行对比和核对数据,赵青常常将五六张图纸摊开在一张会议桌子上,名副其实地“趴”在图纸上办公。这是他在三亚现场的工作状态。

这30多年,在一间又一间会议室的方寸之间,他和团队将五湖四海的机场都纳入一张张图纸,又将一座又一座机场从图纸变为现实。

赵青的职业生涯经历了民航总院的多个“第一次”。1990年,赵青负责深圳卸油码头的消防设计。深圳机场的油料要由海上运输,再经卸油码头通过管道运输到深圳机场。这个设计在整个民航都是第一次,另外,此前设计油库项目单罐规模最大都只有2000立方米。5000立方米油罐的消防设计也是第一次,这样的“第一次”还有很多,每一次都见证着赵青的成长,也见证着中国机场的发展与变迁。

1989年,赵青第一次走出国门,去新加坡机场考察学习。在此之前,有一系列设计难点一直困扰着他,包括飞行区消防设计所涉及的消防用水量计算和消火栓井布置等。那时国内民航系统尚无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在新加坡机场考察过程中,他觉得自己“第一次对飞行区消防有了直观的印象”,也因此对后来的设计“心里有底儿”了。考察回国后,赵青查阅了国际民航组织有关飞行区内飞行事故汇总信息及机场消防设施配置标准,并参照国内有关金属容器消防冷却水的设计标准,制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机场飞行区消防设计方案。而这次率队完成国内第一个飞行区消防供水系统设计的经历,也为他后来参与编制《中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安全保障设施标准》打下了基础。

“国家队”要代表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本单位魏绮华、刘林生、朱静远等前辈的带领下,赵青开始参与项目设计管理工作,承担项目总负责人的工作。

1998年,赵青随队去美国考察学习。他对当时亚特兰大机场的航站楼的设计、中转量和中转服务感到非常震撼。2012年,赵青带队再次去美国考察学习,他感觉国内的规划设计较多依据经验数据的做法有些滞后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同行对大型机场规划研究多采用仿真模拟手段进行动态分析,找到问题,优化方案,并进一步验证方案。他们在研究手段上比我们先进多了!”而现在民航总院成立了航行服务所,可以自己进行仿真模拟研究了。

那么,仿真模拟研究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航站楼的客流量到底能达到什么规模。有了模拟数据的支撑,就能够决定航站楼设施要如何布置,通道要如何安排等,来保证最好的通行能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设计团队首次提出了“双层车道边”的概念,旅客在三层、四层都可以停车进港,能够有效减轻客流高峰时车道边的压力,保障旅客快速进港。

赵青坦言,2010年以前,民航总院的同事们出国交流大都是抱着一种“仰望”的姿态。而现在,技术的进步也带动着中国机场设计水平的提高,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水平。比如在综合交通体系的设计中,中国开始走在世界前列了。“过去我们只研究机场的发展,但现在是从整个城市的战略定位去考虑,很多城市的机场都开始规划到2030年、2050年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发挥怎样的作用。”赵青说,“我们民航总院作为一支‘国家队’,有优秀的团队和引领者,理应做一些更前期的研究,这决定了我们拥有怎样的‘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

做一名全能管理者

赵青有一个习惯,他会每个月将国内机场的航班量、起降架次、客货流量等统计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进行比对分析,推算当年的运量和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这样他就能够对国内机场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判断,比如哪些机场可以提前启动扩建等。同时,他也高度关注国外机场的运行数据,“我要对整个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他作为一个管理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赵青从一名“辅助专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和民航总院管理者,经历了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早在2001年,赵青就参加了国际项目管理高级进修班课程,他认为这一学习经历对他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有很大帮助,因为项目管理采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以项目目标为导向,注重过程控制。2008年,赵青通过了国际项目管理的B级认证,成为全院B级认证第一人。2009年,赵青获得了第四届中国IPMP国际项目经理大奖“十佳杰出国际项目经理”称号。这些经历,让赵青成功转型为一名全能管理者。

不光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赵青更希望年轻员工们不管身处什么领域,都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和工作中的锻炼,逐步成长为技能全面的人才,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开一扇更大的窗。在他的推动下,从2009年到2017年,民航总院每年都有60多名年轻人参加国际项目管理的培训和C级认证。“当你在做项目负责人的时候,就要从自己的专业跨出来,去处置很多错综复杂的事情,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综合管理能力。”赵青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了这段话。

很难想象,在前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赵青没有休过一次年假。他第一次休年假,是2011年去加拿大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如今,已经正式退休的赵青卸下了行政职务,并被民航总院返聘为高级顾问,以新的身份继续为民航基础建设事业发挥光和热。曾经,在天南海北的机场中,他留下自己伏案奋斗的痕迹;这一次,他终于有时间起身环顾四周,拿起单反相机去看一看天南地北美好的风景。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民航总院赵青:趴在图纸上的蓝图执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