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滨州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助推转型发展

时间:2019-06-01 18:42来源:中国民航网 作者:中国航空

滨州学院飞行专业学生在校训练

近年来,滨州学院围绕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大学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注重融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助推学校转型发展特色发展。

 

滨州学院空乘专业学生在进行礼仪知识学习

注重顶层设计 树立产教融合理念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滨州学院从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办学实际出发,提出“顶天(对接行业)立地(对接区域)”的发展思路,主动对接产业行业需求需要,做到顶层设计的科学准确。

滨州学院树立产教融合理念,充分认识到建设理事会是引入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学校办学的重要手段。滨州学院在理事会建设上,采取了试点先行、全面带动的建设策略,在山东高校率先探索建立二级院系理事会制度,自2016年8月10日,成立第一个二级学院理事会以来,在全校成立了14个二级学院理事会。2017年3月28日,在二级学院理事会基础上,遴选理事单位,成立了滨州学院理事会。

通过校院两级理事会建设,实现了五个精准对接,即各院系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与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对接,学校人才优势、平台优势、技术优势与企业创新驱动精准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精准对接;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按照“人才共引共享、专业共办共管、平台共建共用”的思路,在两级理事会框架下,学校与理事单位之间、理事单位相互之间,紧密联系、有效互动,使合作项目化、项目精准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学校的办学效益双提升;实现了汇聚资源,借力发展,各理事单位积极支持学校发展,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技能型师资、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快转型发展汇聚了力量。

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精神,早在2006年,就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战略部署,主动适应航空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抢抓国家、山东省和滨州市航空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契机,组建飞行学院,开设飞行技术专业,填补了山东省高校航空类专业设置的空白,成为全国第一家培养民航飞行员的地方高校。在办好飞行技术本科专业(驾驶方向)的同时,不断增设航空类专业,开拓航空人才培养领域,增强培养航空人才的能力,当前学校航空类专业(方向)已达到24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航空制造为“体”,民用航空、通用航空为“翼”的“一体两翼”的航空人才培养体系。

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按照“重工科、强应用、精传统、突特色”的建设思路,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按照“扶新、改老、支重、扬优、退劣”的专业结构调整原则,逐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理、工、文、教、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布局,确保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2年以来,新增飞行器动力工程等15个专业,改造土木工程等15个专业。当前,学校设有54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29个,占比达52.73%。

对接行业企业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滨州学院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实行课内外、校内外两个结合,打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意创业与素质拓展三大平台,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四大课程体系,实现了产教融合中“教”的多元化发展。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创新。目前,形成了普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飞行技术专业为先导,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变革,深化校企合作办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航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创新“双校园”“两段式”“双证融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拥有国内、国外两种校园经历,理论学习、飞行实践两个学习阶段,学历学位、岗位资质两类证书。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三个结合(专业建设结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结合职业资质、实践教学结合岗位技能),两个对接(对接国际培养模式、对接国际行业标准),一个突破(国际化民航人才培养的突破),将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了校企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

学校在课程方面也注重落实产教融合理念,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针对飞行技术等航空类特色专业,学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航空类专业教学中强化“一个主体”(航空理论教学),坚持“一条主线”(英语教学),突出“三种辅助手段”(情景体验、案例分析、飞行实践)。根据行业要求,对接国际标准,引进知名原版教材;重构课程内容,构建自编教材体系,出版12部民航应用型教材,精选航空企业案例引入课堂。英语教学坚持四年不断线,与航空公司共同制定英语标准,通过长期聘请外籍飞行教员,建立英语学习分级制,开设英语角、英语寝室,实施双语教学等方式狠抓学生航空专业英语、陆空通话能力提升,飞行技术专业学员ICAO-4、雅思5.0达标率高达99%,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受到航空公司和国外航校的高度评价。

产教融合要求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使所培养的人才适应岗位需要。滨州学院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融入、三个平台、四个阶段”的航空类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以民航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融入”:行业标准融入培养方案、行业经历融入培养过程;“三个平台”:通过实验平台,强化学生基础实践能力;通过科研平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行业资质平台,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四个阶段”:通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职业实践、创新实践四个阶段,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质教育有机统一,以满足行业需求。

强化协同育人机制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产教融合要求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通过高校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挂职、大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习和实习、企业人员在高校任教或接受培训等有效载体,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滨州学院主动加强与行业、地方的沟通,建立起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助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积极服务社会和行业,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两区两圈”和“民航强国”等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服务黄河三角洲行动计划》《服务航空业行动计划》,不断深化与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育人。

滨州学院以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三层对接”的立体合作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协同。学校对接行业,促进了转型发展;专业对接企业,促进了专业内涵建设;师生对接职业岗位,促进了职业能力提升。通过“引入、对接、共建”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共同确定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实施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促进学校贴近社会需求办学,培养更多行业、企业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学校积极共建教学资源,致力于建立校企命运共用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与山东中兴、中软创新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发课程26门;共建教学实验室24个,引入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值500余万元;共建实践教学基地105处。与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与山东航空、软通动力、京博控股等联合共建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3个。通过共建共办共用共享,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保障。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滨州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助推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