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23 09:16来源:临云行 作者:中国航空
救人心切,闫志国与胜兰的妹妹不顾余震不断,带着高烧不退的妻子辗转到遵化医院、蓟县医院。可所到之处放眼望去,满目疮痍,医生和病人都在院子里临时搭的帐篷里,哪里还能诊断、治疗呢? 31日,闫志国终于在震后第四天把张胜兰安置到北京某空军医院。经过诊断,张胜兰第5、6节颈椎粉碎性骨折,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医生预测三个月也许就是生命的极限了。 这个诊断对闫志国犹如晴天霹雳,新婚燕尔的喜悦被撕碎,生活一下子从沸点被硬生生降到了冰点,眼前刚刚展开的一片美好变得触不可及。 定下神来,闫志国恳请医生,无论如何都要抢救。医生对胜兰实施颅骨打动牵引复位。在照顾妻子的日子里,闫志国帮胜兰擦脸翻身,喂水喂饭,处理排泄物,帮助妻子度过了医生预测的三个月、六个月的生命极限。 “除了我她再没任何指望” 在生活的巨大反转中,日子很快过去,最难的是落入平静之后日复一日的照料。 朋友劝他:“你已经做了很多了,可以考虑开始新生活了。”在河北永清,闫志国的家人陷入沉默之中。老母亲泪流满面,老父亲不停抽着烟。闫志国与张胜兰的婚姻,该何去何从?身为部队的骨干力量,飞行员的工作又该如何处理?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闫志国下定决心:“婚姻和工作,我都要!” 他决心陪伴卧病在床的妻子,绝不离弃;又向部队领导承诺,会比之前飞得更好,请领导放心。 工作时,他把妻子托付给胜兰的母亲和妹妹,专心飞行,第一批获得“特级飞行员”称号,1978年被评为“雷锋式干部”,多次被评为优秀飞行员,荣获一次“二等功”,数次“三等功”;只要休息,他就会抱着大包小包的吃穿用品赶回家中,寸步不离。 几年中,闫志国悉心照料妻子的事情不胫而走,一些热情的姑娘直接把自己的照片寄给闫志国,表示愿意跟他一起照顾胜兰。 在震后,这样组合的特殊家庭并不少见。这些情况,张胜兰更是心知肚明。一向坚强乐观的她,流着眼泪对丈夫说:“志国,我这个样子,不能再拖累你了,咱们分手吧。 回忆至此,闫志国说:“我不是没有心动过。很多人觉得我不容易,可是我的妻子,她更不容易。我很清楚,她离开了我,这辈子就没有任何指望了。我不能把我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何况,这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结发妻子。既然结合在一起,就要牵手走下去。”他通过部队对外宣布:“我闫志国这辈子,绝不会离开我的妻子,请大家不要再为我介绍对象了。” 洋娃娃与第一封左手写的信 在长达41年的时间里,闫志国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隔2-3个小时,就给妻子翻身,从没忘过。 张胜兰失去了生育能力,又向闫志国提出分手,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使闫志国一生没有自己的孩子。妻子的念想,闫志国岂能不知?一次出差回来,他像变魔术一样为妻子变出一个金发蓝眼睛的洋娃娃,他一边递给妻子,一边说:“你不是想要孩子吗?这就是咱们的孩子,你看她,不哭又不闹,还不用你喂她吃饭,多好啊!” 一席话逗得妻子笑了起来。他俩给这个洋娃娃起名为“盼盼”,并将11月25日这天定为盼盼的生日。每逢这天,两人还会给盼盼过个生日。除了盼盼,闫志国带给妻子的洋娃娃越来越多,他们开玩笑说,家里已经成了“幼儿园”。 在闫志国的悉心照料下,张胜兰一切从头学起,还开始练习写字。她用绳子把笔绑在左手上,右手扶着左手,像摁印章一样写字。 1978年2月,在外地工作的闫志国收到妻子写来的一封信:“志国,这是我写的第一封信,用左手写的……我一切都好,你安心工作。” 读完信,闫志国泪流满面。他能想象出妻子为了写这封信付出了多少辛苦。擦干眼泪,闫志国拿出纸笔,给妻子回信。就像结婚前一样,在闫志国工作时,两人恢复了通信。常年累积下来,这些信件也有数百封了。 年轻时的张胜兰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爱好文学。80年代初,在当时《中国空军》杂志主编金为华的鼓励下,张胜兰以“蓝星”为笔名,投入长篇小说《忧愁河》的创作,并连载于《中国空军》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