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14 15:37来源:看历史 作者:中国航空
1949年元旦,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文工团到阵地慰问演出。在战役第三阶段,根据中央部署,华野对杜聿明部“围而不歼”,同时开展政治攻势,以加速敌军的动摇和瓦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然,在包围杜聿明的解放军也没有闲着,进行了战场休整的四项中心工作:防敌突围、研究战术、整理部队组织和展开政治攻心,同时进行总攻的全面准备。最重要的就是开展群众性的对敌政治攻心,各部队以战场喊话、劝降、释放俘虏、打宣战弹、树宣传牌、送新年礼物等形式,展开了连续不断、上下结合的政治攻势,以加速敌军的动摇和瓦解。最能瓦解国民党军士气的就是“敲饭碗”,每当开饭时,前沿的解放军士兵就用力敲响饭碗,当当作响的饭碗,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是极具诱惑的,然后解放军再在前沿摆放饭菜,任由国民党军士兵来吃。起初,国民党军军官还禁止士兵前去吃饭,但后来实在禁止不住,只好听任士兵到解放军阵地上吃饭,吃好后再回来也可以,不回来也可以,唯一的要求是——不能带武器到解放军阵地上。 最后时刻,杜聿明全军覆灭 12月17日,毛泽东亲自为华野、中野司令部起草《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广播稿,进行战场广播。1949年元旦,陈毅、粟裕再次向杜聿明等将领发出劝降信。一线部队用各种方式散发这些劝降信,并反复广播。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文艺工作者在战壕中表演,和战士共同欢度1949年新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杜聿明等高级将领的劝降信,则是派专人送达。很多纵队、师、团都成立了“政治工作指挥所”和“投诚人员招待所”,前者负责具体领导政治攻心,后者负责收容、照顾投诚人员,并从中了解敌情,争取投诚人员、派出打入工作等。为鼓励更多的敌军来降,华野还公布了对自动携械来归者的奖励标准,阐明了对携械来降者的安排和处理,规定了所携各种枪械的具体奖励金额。 从12月20日起,陈官庄地区雨雪交加,气温骤降,国民党空军的空投也因天气而时断时续,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20余万人,每日需粮食30万斤,靠空投根本无法解决。在天气恶劣、空投中断的情况下,大批士兵冻、饿而死,尽管国民党军各级采取各种手段,仍无法阻止士气日益低落、军心日益瓦解,成班、成排甚至成连的官兵越过火线向解放军投降。在20天中,投降者有1.4万人,平均每日达700余人。杜聿明承认由于解放军采取的政治攻势,瓦解了士气,并使得国民党军内部上下狐疑,惶恐不安。刘峙也在回忆中说,解放军的内部策反和阵地喊话等政治攻心,等于无形中增加了10万兵力。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解放军战士正在发动政治攻势,用传声筒向被围国民党军喊话。此时,国民党军已经军心瓦解,成班、成排甚至成连的官兵越过火线向解放军投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29日17时,华野集中特纵和各纵炮兵团共200余门大口径火炮对杜聿明集团实施了一小时的猛烈炮击,这既是配合政治攻势给予的军事压力,也是在总攻前的一次炮火试射,作为总攻前的最后准备。 到12月底,解放军在平津战场已完全切断了傅作义集团的海上和陆上退路。缓攻杜聿明集团以配合平津战场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华野在20天的战场休整中做好了总攻的一切准备。被围的杜聿明集团余部,因连日雨雪交加,空投困难,粮食补给严重不足,士兵不得一饱,体力大为减弱。再加上解放军强有力的政治攻势,士气更加低落,军心日益动摇。粟裕据此认为总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1月6日15时30分,华野发起总攻,在集中所有炮火实施30分钟的猛烈炮击后,三个突击集团同时发起攻击。经过两天的战斗,解放军共攻占36个村落,歼敌约14个团,近15000余人。提前完成了原定3至7天的攻击任务,歼灭了李弥兵团主力,并突破邱清泉兵团在鲁河以东的第72军阵地。 1月8日,解放军继续猛攻,攻占5个村落,杜聿明见情况紧急,连续呼叫南京,要求空军掩护于次日突围。空军副司令王叔铭答应次日派大批飞机掩护。杜聿明与邱清泉商量后,决定以第5军为先锋,在空军掩护下杀开缺口。第5军是国民党军嫡系中的精锐部队,“五大主力”之一,是国民党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曾参加过印缅远征军。杜聿明就是该军的首任军长,邱清泉也曾担任过该军军长。尽管连日战斗激烈,但邱清泉一直没舍得使用第5军,就是为了保留这一骨干力量在最后关头使用。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战士正向国民党军杜聿明部发起最后总攻。1949年1月9日下午,解放军在坦克、大炮支援下,发起全线攻击,困守陈官庄的国民党军全线崩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月9日上午,以第5军200师为前锋的突围被解放军击退。下午,解放军在坦克、大炮支援下,发起全线攻击。9日这一晚,被粟裕称为“迅速、惊人、巨大的发展,是全战役最重要、最紧张的一个阶段,也是接近最后一幕的最生动场面”。国民党军全面崩溃。当晚22时,杜聿明下令分散突围,他带着副官和随从十数人,向北突围。半路上他由副官剃去胡子,化装成军需官,后被4纵俘虏。邱清泉率部冲出时被流弹击毙。李弥装扮成伤兵,乘着投降时的混乱只身逃出了包围圈,后辗转到达青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