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13 12:29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中国航空
是夜,冰冷的海风越过开启舰面灯光的飞行甲板。 “计时起飞!” 霎时,蓝色的发动机尾焰急速喷射在挡流板上,将周围的空气烤得炽热,徐英驾驶“飞鲨”冲出航母甲板14°仰角,向着漆黑的夜,闯出更新的路。 夜间舰基起降是舰载战斗机飞行训练中风险极高的课目,不仅对飞行技术要求极高,还要克服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飞行错觉。 徐英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夜间着舰,就像蒙着眼睛,在高速公路上以200公里时速疾驰,别人不停地提示‘向左一点’或‘向右一点’。”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对于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其实也没有哪一步是轻松的。 一次,飞行员孙宝嵩带队执行完任务准备归建,恰逢当日气象条件较差,几乎到了可飞的“临界点”,以前从没飞过这样差的天气。 “飞,还是不飞?”面对询问,孙宝嵩坚定地说了一个字:“飞!” “挑战面前没有选择题,这么‘好’的气象条件实在是难得。”孙宝嵩说。 天降大任,斯人必为。那天,某海域,飞行员刘孟涛驾驶“飞鲨”完成空中课目后,突遇天气变化。风浪中,辽宁舰随着汹涌的巨浪上下浮动。从空中望去,如火柴盒大小的甲板,在刘孟涛眼中更显得飘忽不定。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刘孟涛迅速稳住心神,精准操纵着“飞鲨”进入降落航线,在所有人紧张的期待中顺利着舰。 与刘孟涛一样,裴英杰的胆气也让人惊叹。为了尽快提升综合作战能力,他仔细钻研对海、对陆攻击技战术技能,在“钻山沟”这一危险系数极高的课目中,他敢于将高度一降再降。 “那是树梢的高度!”战友们惊呼。 “这是实战的高度。”裴英杰却说。 《一着惊海天》,这个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新闻作品,感动、激励了亿万国人。现在,“惊天一着”已经成为常态。 正如戴兴说的那样,“历史是让人铭记的,但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需要不断刷新历史。” 卢朝辉驾驶歼-15舰载战斗机齐射多枚导弹,一次成功拦截多个来袭目标。徐英携弹起飞,掠海完成导弹发射,准确命中目标。徐爱平突破了海军航空兵超低空特技飞行史上极限数值。 歼-15舰载战斗机阻拦着舰。李唐摄 今年4月,刚刚以空中作战编组方式接受习主席检阅,圆满完成海上阅兵任务的他们,片刻不停地继续向前。 “最新锐的力量,必须要有最过硬的能力!”如果从0到1实现的是突破,那么从1到100才是战场需要的能力积累。 “海空一体,舰载战斗机不能做‘独行侠’” 歼-15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群体。李唐摄 27亩甲板上的刀尖舞者 几年来,从试飞到组训,从技术到战术,从陆基到舰基,从昼间到夜间,从单机到编队,从近海到远洋;从最初的几架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起降,从单一机型训练到多机型密切配合训练,从基础飞行课目到作战体系运用……这些变化,记录了舰载战斗机融入航母体系的奋飞航迹。 “我们既需要在实现舰机融合的条件下‘堆’出飞行技战术水平这个‘代数时间’,更需要融入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这个‘几何空间’。”徐汉军拿起案头放着的训练大纲说道。 辽宁舰在夜间放飞歼-15舰载战斗机。张凯摄 在团长徐英的宿舍内,一架歼-15舰载战斗机模型被高高悬挂在屋顶最显眼位置。在他的观念里,独木不成林,单兵难排阵。“歼-15舰载战斗机悬挂在房间里,就像融入立体的海空战场,这也时刻提醒着我,舰载战斗机不能做‘独行侠’,必须深度融入整个作战体系。” 那年底,徐英驾驶“飞鲨”随航母编队赴南海开展跨区机动训练。这是航母编队首次以作战编组进行综合性、试验性演练和队形训练。 同样,在戴兴宿舍,也张贴着一副歼-15舰载战斗机座舱图,他一有时间就认真研究。在他的思维里,现代战斗犹如一台复杂机器,只有每个零部件都精准、顺畅匹配,整台机器才能高速运转。 航母编队体系作战的刚性需求,决定着舰载战斗机必须走向远海大洋。“飞鲨”作为这一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也必须趟出一条向航母编队体系的融合之路,实现远海飞行,完成远海保障,进行远海作战。 2016年底,“飞鲨”随航母编队首次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在近似实战环境中开展全系统、全流程、全要素整体训练和实际使用武器演习。 2018年春,某海域风起浪涌,数架歼-15舰载战斗机先后前出,与辽宁舰航母编队所属多艘驱护舰、多型直升机密切协同,对蓝方数艘舰艇实施精确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