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机务维修人员培养机制现状及分析

时间:2018-04-01 20:22来源:中国航空网 作者:中国航空网

机务维修人员是飞机安全维护的基础,机务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如何新老搭配?如何传帮带?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阶段性培训?如何为机务培养梯次队伍建设?这是航空公司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着重介绍目前航企机务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改进建议。

完善的管理体系、严谨细致的维修规范、合格的机务是航空公司保障航空安全的三个支点。

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培养机务、构筑维修人才梯队是机务维修产业化的重中之重。对于人才梯队培养,笔者有如下观点。

1、机务培养机制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中国航空业的不断发展,机队规模越来越大,对专业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维修人才的储备,将成为航空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资源。

合格的机务放行人员的培养需要长达几年的培训和实际技能学习,因此,航空机务人员的培训需周期性展开。就目前各维修企业或单位的机务人才培养方式集中来看,有以下三种:

1、新员工岗前培训

通常各维修单位新员工入职后会接受一系列的岗前教育,包括公司企业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机务维修理论及基本技能培训,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岗前培训有助于新员工进入职业角色,认识到机务行业的特殊性,初步了解职业素养。

2、岗位带教类培训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新员工进入维修岗位后还不能独立工作。在许多维修单位“师徒带教”是通用的带教方式,在老员工中选出师傅,对应安排新员工签订师徒带教责任书,徒弟在师傅的带教下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师傅的安全意识、行为规范对徒弟的行为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维修经验也在实际工作中得以传承。

3、持续的在职培训

按照民航总局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在职的机务维修人员每两年至少完成一次规章手册、基本技能等复训,以保持维修人员熟练的技术水准。

在引进新飞机、新技术、进行重大改装等工作开展前都要进行培训,使机务维修人员跟上技术发展。

现在有许多民营航空公司或合资公司尝试鼓励员工自学,但很多项目仍然需要组织深入培训,如:维修机型培训。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还要接受特殊培训,如:发动机孔探培训、无损检测培训等。在职培训结合实际需求,有很强的针对性。

但目前的三种培训模式,仍存在不足之处:

1、新员工岗前培训

培训通常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也比较基础,员工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并不太强。此外,机务的职业性质,行业文化,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各种思想准备,很难在短时间内传导,导致许多员工入职后落差较大,难以融入工作。

2、岗位带教类培训

随着机务人员需求量的增大,新人大量涌入,师傅的数量、质量难免受到冲击,对徒弟的成才甚至发展影响非常大。

3、持续的在职培训

由于一线的基层领导对于学院的培训目标和学员的自身学习目的以及定位原因,使得培训质量差强人意。

现阶段培养体系的发展方向

机务维修培训的目的,是充实员工专业知识,提高员工技术水准,降低维修成本,确保飞行安全。

然而在现有的培养体系下,还是有相当多的机务人员无法做到独立处理技术问题,无法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一流的机务人才。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培训模式基础上加以改革,形成新的阶梯式培养体系。

1、在培训内容中增强企业文化教育

据笔者做的一个小调查,企业基层员工对于自身职业发展及企业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实际上,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只有同步,才能更好的产生协同效应。

特别是机务员工,需要很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意识,加之与机械打交道,对外界的认知程度更低,相应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较窄。

增加相应的培训,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理念,认清自身的责任和发展方向,才能有的放矢的激发工作责任感,与公司建立起牢固而深厚的感情纽带,共同成长。

2、专业型培训学校的建立

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根据青年职业导航制定培训计划。注重培训教员的培养,在各维修领域选拨优秀人才兼任教员。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机务维修人员培养机制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