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空中120|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发展及未来格局

时间:2018-03-23 17:00来源:中国通航网 作者:中国通航

航空医疗救援具有显著的社会公益性,惠民利国,属于通用航空与医疗融合的新兴业务,北京、上海、辽宁、陕西、山东等地正积极布局,百舸待扬帆。行业发展由萌芽期的试探摸索转向初步协同,开始进入整合期,亟需从产业高度提供智力支持。

趋势和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通用航空的发展也将出现一些新特点。“‘十二五’期间我国通航发展对航空器交易和地产驱动较为依赖,‘十三五’期间应有一定的调整,加强通用航空的基础建设,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和消费类业务”,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吕人力教授表示,“类似应急救援、通勤与短途运输业务,未来将是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值得关注的重点业务市场。”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贺安华博士介绍到,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德国的直升机15分钟就能到达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堪称全球典范;美国国土辽阔,共有1408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飞机,84.5%的人口(约2.6亿)享受到20分钟抵达现场的航空医疗服务保障,覆盖全国60%的公路网络;瑞士、加拿大、挪威等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网络体系。



我国的航空医疗救援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以金汇救援为例:截至目前,已在全国28个省(含直辖市、自治区)布机并开展救援业务;联合全国400多家120急救中心和医院形成全国化的空中医疗救援网络,并成功挽救逾百条生命;其他医疗机构也积极布局,如西安的西京医院、江苏的明基医院、河南的宏力医院等也在当地开展此类业务;社会对于航空医疗救援的关注持续升温,得到了军方、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拟推动京津冀航空医疗救援的协同发展,各种资本也准备进入这块新兴的市场。
未来市场规模有多大。中国航空救护需求每年以两位数成长率增长,当前的潜在运营收入应超过20亿元。预测到2025年中国每年将使用飞行器救助100万人次,从国外转运回国的伤员和重症患者8000人次,能开展航空医疗救援的飞行器将达1500-2000架,直升机降落高速路救援成为常态。
费用来源和商业模式 
未来中国航空医疗救援的费用来源、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也成为与会者讨论的重点。目前,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民间力量比较活跃,包括医院、通航企业、汽车服务商、以及投资者,即使政府背景很强的红十字会,也主要靠自有资金在推动该项事业。
常见的运营模式为政府运营、通航自营、公费民营、公益民营、医用民营、社区民营、公益运营等。而整个体系的布局,依据其基地的依托不同,可以分为基于医院模式(以医院为基地)、基于社区模式(以人群集中的社区为基地)和选择模式(二者皆有),不同的布局模式,所采用的运营方式也有区别。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航空医疗救援业务开展的经费来源主要可分为:政府预算、使用者付费、社会捐款、共同基金以及保险,“像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国主要是政府出资,有专门的预算;澳大利亚等国则为全民免费,基本靠社会捐款实现;德国是通过保险来实现该项服务的典范,美国则是多种形式并存,”空客直升机的顾成介绍到。
未来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将呈现何种格局。由于中国各地区存在差异,市场结构和需求特点不一,机队组成将呈现出多元化,除直升机承担院前急救和部分院后转运业务,固定翼飞机由于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也将占很大比重。同时,承担医疗飞行的运营商也是多元化,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能出现200家航空救援公司。



未来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主体,除了传统的通航企业、医疗机构等,还有许多其他掌握核心资源的产业将价值链延伸至航空医疗救援领域。比如,汽车服务商利用自己的客户,建立会员制,通过每年缴纳一定额度的会员费,就能享受该项服务。保险公司也将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其自身的营销渠道,拓展传统保险的业务范围,推出专门的航空医疗险等,目前中国人寿正在与999等医疗机构合作开展此类业务。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空中120|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发展及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