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我们离“刷脸”通关还有多远?

时间:2017-09-30 19:01来源:中国民航网 作者:中国航空

        虽然由于自助值机亭和网上值机业务的普及,旅客的候机体验有所提升,但是随着乘机出行人数的增加,托运、安检和通过海关的队伍长度有增无减,如何缩短旅客排队时间、缓解旅客出行焦虑,依然是各大机场亟待解决的难题。

        想要依靠硬件管理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也许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帮忙。政府、航空公司、机场及其技术合作伙伴已经开始进行试验,更好、更快、更精准的生物识别工具即将投入使用。这些新工具不仅提高了边境管制和航空旅行的安全性,加快旅客的通关速度,还为机场和航空公司减少了相关部门的人员投入。
生物识别技术能自行识别旅客身份,免去工作人员验看相关证件的程序,优化出港流程,所以使用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目前看来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尤其是在那些运行程序高度标准化且设备安装空间紧凑的小型机场。
        多方努力遍地开花
        最先开始大范围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的是那些致力优化工作流程的政府部门。澳大利亚边检部门从 2007年开始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约半数入境旅客使用过这项服务。自 2015 年起,出境旅客可以通过接受面部和指纹识别通关。澳大利亚官员表示,生物识别数据比纸质文件更难伪造,生物识别技术的准确度更高。西班牙两个最大的机场安装了能够进行面部和指纹识别的值机亭,该技术加快了持西班牙电子身份证或欧盟电子护照旅客的通关速度。
        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的大部分旅客都有转机需求,提高中转效率对机场格外重要。国际航空电讯集团 (SITA) 在多哈机场对一套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安检系统进行了试验:在使用人数最多的安检通道,一台装置从每名旅客的护照或身份证上捕捉面部图像,然后将图像与旅客容貌进行比对;与此同时,设备通过政府系统提供的信息判定旅客的危险等级,并利用航班信息与登机牌上的信息进行验证。通过验证的旅客在登机门处需接受第二次面部识别。第一次识别过程用时为 20 秒钟~30 秒钟,第二次则缩短至 10 秒钟。
        SITA 在另一个试验中将两次面部识别过程进行合并,旅客只需在登机门处进行一次面部识别即可,但是如此一来,所需时间要更长一些。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 (TSA) 为了加快快速安检计划在丹佛和亚特兰大机场的推行速度,正在对指纹提取技术进行测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看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优势。乘坐新西兰航空公司航班的旅客在值机亭接受摄像头面部扫描后,扫描结果会与他们的电子护照信息进行匹配,通过检查的旅客只需刷脸就可以登机。
        美国的捷蓝航空公司正在对波士顿飞往阿鲁巴的航班进行测试。旅客只要站到照相机前,其面部信息就会与护照、签证、移民信息以及航班信息相匹配,一站式服务免去了人工检查护照和扫描登机牌的程序。如果试验成功,运营商可能会将这项服务推广至其他机场。
        创新发展 大势所趋
        SITA 负责政府和安全解决方案的肖恩·法雷尔表示,端对端时代即将到来。他希望旅客能够通过单一的生物信息,就可以通过包括值机、托运、安检、边防和离港在内的机场所有需要身份验证的环节,甚至由于恐怖分子活动猖獗需在机场加强警卫时,旅也能借此顺利快速通关。
        芬兰航空公司在赫尔辛基进行了面部生物识别技术的测试,公司收集了 1000 个常旅客的面部图像信息,这些旅客经过指定柜台依靠刷脸就能完成值机手续。芬兰航空宣称,该技术能让登机牌成为过去式。达美航空公司已经开始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国际机场试验生物识别技术,旅客在托运行李时,其面部图像被提取后用来同护照上的图像进行比对。达美还鼓励常旅客购买标准年费为 179 美元CLEAR 生物识别服务,购买该服务的旅客从美国华盛顿里根国际机场出发时可以通过验证指纹办理值手续。
        目前,达美的测试范围已经扩大至使用同样的生物信息完成行李托运和登机手续。在纽约和亚特兰大机场,公司通过离港出境旅客的面部图像捕捉技术进行了测试。达美首席运营官吉尔·韦斯特预测,面部、虹膜以及指纹信息将最终成为许多中转地的识别信息。
        Neurotechnology为西班牙的机场提供了匹配系统。该公司最新开发的系统能够每秒钟完成12亿个指纹、12亿张面部以及7亿个虹膜图像的一对一匹配工作。图格波克·迪曼是赫尔辛基机场面部识别技术试验的负责人,他认为,过去提到这项技术,人们能够想到的就是额外的安检措施,与繁琐复杂的程序联系在一起,而他们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赫尔辛基机场招募了 1000 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在个人电子设备上下载了特殊的应用程序,并通过程序对自己的面部图像进行提交。在机场,只要志愿者走到特殊的值机柜台,摄像头就能捕捉到他们的影像,图像匹配过程仅需 150 毫秒。
迪曼认为,不需要特殊的值机亭,也不需要通过特殊的门,通过刷脸就能完成值机,这对旅客来说颇具吸引力。在他看来,硬件设施没有完善的必要,只要对识别软件进行升级,也许 10 年内就可以让这种登机方式成为现实。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对于运营国际航班的机场来说,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超过一半的国际旅客持电子护照,这让轻松快速提取面部信息成为可能。但同样是电子护照,在使用指纹识别身份时就变得比较困难,需要使用数字键进行解锁,且旅客必须曾经提交过指纹信息。机器可以快速对人脸信息与电子护照上的信息进行匹配,而指纹识别则需要耗费人力进行操作。匹配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匹配任务的难度。根据SITA 的说法,他们在多哈和布里斯班机场对电子护照图像与人脸实际图像进行匹配,不仅耗时短且极其精确。在几百个旅客面孔中确定其中一人身份只需几毫秒。美中不足的是结果可能出现 3%的漏报率,需要人为进行干预。
        如果“多选一”的范围扩大,例如取几小时之内所有离港旅客信息作为数据库,比对结果所需时间会更长,精确度也会有所降低。目前,尚无法做到在美国所有机场的旅客信息中搜寻某个旅客的匹配信息。信息收集过程也受到质疑。一次性捕捉面部或指纹的电子信息最为便捷,但是倡导保护隐私的人对此提出质疑,担心软件会在除机场范围之外对人脸信息进行追踪和匹配。真正吸引人的是一个摄像头就能解决机场通过的所有问题,但是搭乘国际航班的旅客少不了要随身携带护照并接受一些其他检查。
在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时,政府和航空公司关注的重点并不相同,前者更关注精准性,而后者则更关注便利性。法雷尔推崇 SITA 的智能路径法,即在机场的一些检查点用生物识别技术验证旅客身份。法雷尔认为,利用生物识别技术不会改变任何基本的工作流程,只是提供了自动化选项。
        他认为,该技术的发展不仅对政府和边检人员有利,也能让机场更好地为旅客提供服务。SITA 的调查报告指出,与使用传统方式登机的旅客相比,那些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护照检查和登机的旅客对服务满意度更高,57%的人会在下次旅行时继续选择进行生物信息验证。
人们接受生物识别技术需要一个过程,也许与自助值机亭和网上值机类似,但其作为与人工检查相补充的一个选项,能更好地被旅客所接受。
延伸:用好生物识别技术这个加分项
        曾几何时,提到生物识别技术,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有关未来电影中的画面,似乎这项技术属于太空时代。但是近几年,仅仅依靠某一项生物特征进行身份验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其实,从古巴比伦和中国古代保存至今的文物可以看到,无论商业活动还是刑事诉讼,人类早就开始提取手印和指纹。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生物和行为层面理解人类的独特性,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近两年,在商业活动领域,从指纹锁手机到刷脸支付,生物识别技术的身影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其可靠性一直受到质疑。伤口或疤痕可能让指纹识别变得非困难,感冒会影响语音识别,即使是我们的虹膜,也有改变的时候。
在硬件设备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识别技术都依赖专用设备及应用。在软件管理上,生物识别技术的用户和解决方案运营商面临的是多系统挑战——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各种侧重点不同的生物信息识别系统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制定标准和加强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生物信息应用需考虑持久性、普遍性、独特性和易于采集。无论应用哪种生物识别技术,成本效益、准确性、易用性,能否与使用环境相融合,以及安全标准均为应考虑的因素。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我们离“刷脸”通关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