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03 09:34来源:人民网 作者:中国航空
歼十表演机 不能轻易服输。 这是何晓莉写在日记里的话。 “我的梦说,别停留等待。” 歌曲《我的梦》一度是何晓莉的手机铃声。 领受阅兵任务后,她更加投入地研究,动作、数据、轨迹、曲线……飞行表演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吸附着她的整个身心。房间里全是飞行的相关书籍、资料;笔记里,飞行心得写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 表演队还遴选经验丰富的男队员“一对一”互学,并肩战斗下,她一遍遍地计算数据,模拟轨迹,直到把每一条操纵要领都印在脑海。 停机坪上,她们女飞把飞机按照空中的间隔和距离摆好,模拟空中视觉效果,坐进座舱加深印象,寻找标志线;模拟器上,单机、双机,到四机、六机,从长机口令到每一个动作,从正常飞行到模拟偏差和特情,她们反复练习精益求精。 面额晒黑了,鼻尖冒皮了,脸上早已顾不得“刮大白”擦防晒霜,可,小麦色的皮肤却那样明媚动人!“这是太阳为我镀上的光荣色彩。”在一次采访中,何晓莉这样解释自己泛红微黑的肤色。
资料图: 歼十-四机起飞 表演飞行因为高度低、态势变化快,所以,对细节的要求尤为严格。何晓莉回忆着刚到表演队时,小航线着陆没让她少吃苦头:加入航线的高度和速度保持不稳,忽高忽低。“在表演队偏差十米就是很难接受的事了。咱们要通过每一个细节形成良好的飞行习惯。”大队长的理由近乎苛刻,又不容置疑。 彼时,女队员何晓莉飞3号位,这个位置在编队的左侧,不太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动作要领难掌握。第一次带飞何晓莉是队长曹振忠,刚开始单机还可以,遇到编队,她不敢往上靠,距离保持不稳,做斤斗操作僵化,动作变形,越修正偏差越大,曹队长只好把前舱驾驶转换为后舱驾驶。 看到差距的何晓莉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何晓莉自己苦练钻研的同时,一有问题就向姜金泉和米录军请教,他俩都曾飞过3号位,技术好。何晓莉把两位老师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结合起来,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经验,慢慢地找线、卡位,逐渐找到了油门和控制感。最终动作达到了很高的标准,比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在进行双机着陆训练时,她驾驶的速度起初有些稍大。一下飞机她就跑到飞参室,马上让摄像员把飞参判读一遍、视频回放一遍,请来长机、教员给自己挑毛病,对照动作设计标准,反复研究分析。
展望未来,信心无限。 左为陶佳莉,右为盛懿绯。 林国彬 摄 追梦路上,就要有股严谨细致的劲儿!这些看似毫无优势可言的女队员,把每个架次、每个动作、每组编队都练到了精准。她们对飞机性能的掌握、空中态势的把握、飞行技术水平、心理素质、配合意识都有了质的飞跃。 每次大项任务对她们女队员来说,是考验和挑战,也是新的起点。 八一飞行表演队队长对记者说,长期的特技飞行会练就她们炉火纯青的飞行感觉,这是长期的经验、精湛的技术、稳定的心理以及对特情处置的自信等因素的综合产物。“选择你们参加阅兵,因为——你们,不仅是女队员,更是优秀的战斗员!”队长的这句话,一度让何晓莉泪盈于睫。 阅兵任务,何止是一项任务,更是深情恒久的梦! 犹记得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何晓莉驾驶飞机“零米零秒”,记者采访何晓莉,她说:“此刻,除了兴奋就是兴奋!”
教练机梯队以整齐的彩烟向祖国致敬。 刘川 摄 飞出信心,飞出体会,飞出胆量。这个坚毅、飒爽、柔美、顽强的鹰阵里,她们虽为女子,但绝不退缩;虽爱做梦,但信念坚定。 尽管她们曾多次受阅,可这次,她们依旧热血沸腾。 谁不愿在追梦的路上翩然起舞呢? 天安门上空,梦想,如此清晰可辨,又如此令人骄傲自豪。 每一番展现,都是力量的凝聚。 每一次展示,都是信念的上扬。 每一回展望,都是向梦想致敬! 我们分明看到,女飞的梦,折射着人民空军飞向高远、飞向未来的航迹! 这一簇簇梦啊,是成就的映照,是愿景的流泻,更是对空天的探寻。 问君可有梦,圆梦在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