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8 10:30来源:铁翼苍穹 作者:中国航空
飞行中的海弗兰一号原型机
海弗兰最终的成品就是F117 1999年3月27日夜晚,一架F117A“夜鹰”隐形攻击机在完成轰炸任务返航时,被南联盟的萨姆3防空导弹击中,飞机坠毁,这打破了隐形战机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作为萨姆3防空导弹的研制方,俄罗斯的三观也被这件事刷新,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导弹技术和雷达技术极度自信,另一方面,则怀疑美国隐身技术效果造假。俄罗斯人甚至认为,既然连萨姆3这种老旧的防空导弹都能击落F117,那么更先进的S300、S400防空导弹是不是也能轻松击落同样具备隐身能力的F22和F35呢?
被击落的F117 残骸1
被击落的F117 残骸2
被击落的F117 残骸3 这个逻辑看起来天衣无缝,很有道理,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国家航空系统研究院的院士费多索夫,就持有这一看似严密的逻辑。而他,正是苏57战机设计思路的最重要的推手,在他的影响下,苏57从一开始,就注重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而将隐身性能放在末位,这也就导致了今天苏57如此尴尬的定位。
看完苏57,普京同志选择转身离开 不能不说的是,我国沈飞在设计“雪鸮”战机的时候,也借鉴了苏57的思路,重机动而轻隐身,导致它采用了五代机中绝无仅有的三翼面布局,气动布局十分复杂。然而复杂的气动布局不但破坏了“雪鸮”的隐身性能,而且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飞行控制,而沈飞方面恰恰在飞行控制上存在巨大的弱项,同时也没有苏57的强劲发动机可供选择,这样以来“雪鸮”战机甚至连全尺寸木制样机都没有制造出来,就寿终正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