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翻译_飞行翻译_民航翻译_蓝天飞行翻译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新闻 > 民用航空 >

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将如何在起步晚、底子薄的背景下迎头赶上?

时间:2018-09-30 11:29来源:飞哪儿网 作者:中国航空

与中国商飞白手起家研发干线客机相似,我国商用航空发动机产业自主创新的研发体系也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设计手段相对落后。尽管我国具有一定的军用航空发动机研制经验,但在商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型号研制方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一些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才刚刚起步。

此外,从试验设施和设备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严重不足,大型试验设施设备仍然十分缺乏,试验和测试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满足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需求。

自主研发是出路

如今,中国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飞机制造商的必争之地,每年有大量的新飞机进入中国市场。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所有中国民航运营的飞机全部采用的是国外的发动机。根据空客和波音发布的市场预测报告,未来20年,中国市场至少需要5700台商用航空发动机,价值超过2580亿美元。尽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的总体格局很难有大的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在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止步不前。相反,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仅要有自己的大飞机,也要有自己的商用航空发动机。

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起步于抗美援朝时期,经历了维护修理、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自主研制等发展阶段。如果从开始整机研制的1956年算起,至今已有62年。

 

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通过6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发动机设计研究机构和主机生产企业为核心的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体系,共生产了几万台各型发动机,保障了我军作战训练的基本需要,为我军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以“太行”涡扇发动机和某涡轴发动机设计定型并装备使用为标志,我国已基本具备了自主研制第三代涡扇、涡轴发动机的能力。截至2017年,我国以航空发动机为主业的单位共有26家,其中设计研究机构4家,主机生产企业6家,年销售收入约为300亿元。

飞行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将如何在起步晚、底子薄的背景下迎头赶上?